石碧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彭孝軍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李星星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副院長、教授
于長斌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講席教授
中國教育報高教周刊與移動傳播中心聯合推出“今年新增本科專業怎么選”系列視頻,歡迎關注、轉發、收藏
智能分子工程、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時空信息工程……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就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答記者問時,將上述新專業的增設目的鮮明定位為“面向科技發展前沿”。
邁入大學校門,“科技發展前沿”不再遙不可及,成了師生共同書寫的腳本、探索的邊界。然而,最前沿的領域往往沒有現成的路標。對于填報志愿的考生和家長而言,新興專業究竟學些什么,未來又能從事什么工作,新專業會不會“曇花一現”……這些實實在在的顧慮背后,既有未知的忐忑,也有擁抱變革的契機。
選擇“面向科技發展前沿”的新興專業,如同參與一場“未來實驗”。它的魅力恰恰在于——沒有現成的答案,卻有機會定義答案。
1 精準布局 提前卡位朝陽行業
蒼穹之下,經緯交織。
從高鐵追著晨昏線疾馳,到衛星捕捉臺風的軌跡,每個數據脈沖的躍動都在時空坐標系里生長答案——這是數字時代的生存法則,更是人類在天地間創造現代文明的無聲史詩。
“時空信息是表征事物空間狀態及其變化過程的信息。當前,隨著物聯網、遙感、導航定位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時空信息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蔽錆h大學測繪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星星介紹,憑借深厚的學科底蘊,武漢大學率先在全國開設時空信息工程專業,通過多源數據的融合與智能分析,實現對時空信息的深度挖掘和高效利用。
“時空信息工程專業是空天科技、電子信息、測繪遙感與衛星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深度耦合,致力于培養具備跨學科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自然資源管理、智慧城市建設、智能交通發展、國防軍事等領域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李星星看來,該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強勁的行業需求。
大地之上,沃土藏鋒。
“廣義生物質,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是地表最豐富的可再生資源。用秸稈、竹子替代石油制造塑料、服裝甚至建筑材料,這不是科幻,而是我們正在書寫的中國方案。”談起四川大學新設的生物質技術與工程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該校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石碧如數家珍。
“新專業脫胎于我校原有的輕化工程專業。”石碧介紹,原專業主要涵蓋制漿造紙、皮革工程等多個領域,我國長期在全球排名領先。隨著時代發展,以動、植物為原料的產業在縱向上正超越傳統增長路徑,與功能食品、生物醫藥、柔性電子、智能傳感等行業深度融合,實現生物質資源高附加值、多途徑綠色利用;在橫向上,當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時,人類對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的方式正發生根本性變化,用其加工將獲得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材料、有機化學品、清潔能源等。
“‘雙碳’目標當前,生物質技術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突破傳統輕工范疇,才能在全球綠色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在石碧看來,新專業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既要守住我國高校在皮革造紙領域的世界領先優勢,還要讓生物質技術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引擎”。
分子之中,數智新生。
“在‘大交叉時代’,物質科學研究向極微觀深入和極綜合交叉發力,要求我們在物質創造領域不斷提出新理論、新方法,變革新模式、新體系,開辟新專業、新方向。”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彭孝軍介紹,該校新設的智能分子工程專業,就是物質創造領域走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產物。
“智能分子工程是未來材料與化學工業的變革性方向,其發展和國家在高端制造、醫療健康、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息息相關?!迸硇④娊榻B,智能分子工程專業注重分子結構的創新和智能化設計,致力于實現新物質在功能、設計和制造三方面的智能化,進而驅動相關產業鏈向高端化轉型升級。
2 破壁融合 重構人才培養體系
設置生物質技術與工程專業、培養多學科交叉人才,石碧和團隊是有備而來。
2018年,在他的倡導下,四川大學創建了“生物質科學與工程”新工科創新班(以下簡稱“創新班”),面向全校完成大一學業的學生開放報名,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該班級構建了以生物質領域戰略性、高景氣細分賽道真實產品開發為核心的“校內研發+全球實訓”雙軌項目制課程體系,致力于培養學生在復雜、真實產業環境中的融合創新、敏捷應變及國際勝任等高階能力。
“7年多來,我們培養出了地溝油全組分增酯技術核心專利持有人劉德蒙、亞精胺生物合成技術創始人賀梓溪等一大批優秀學生?!笔套院赖乇硎?,此次設置新專業是創新班培養方式的重要推廣,改革成果將惠及更多學生。
李星星提醒考生和家長注意,時空信息工程專業將人工智能前沿技術與時空信息的獲取、處理、分析緊密結合,非常注重夯實學生的數理基礎和計算機開發能力?!拔覀兊恼n程設置涵蓋了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等智能算法,并將其應用于智能監測、遙感影像解譯、地理信息系統開發、時空大數據分析等實際場景中。”
“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是一個高度跨學科的專業領域?!鄙綎|第一醫科大學講席教授于長斌介紹,近年來,智能化、個性化、精密化的醫療設備和器械不斷涌現,給醫療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針對上述需求,該校今年新設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專業。
于長斌表示,該專業致力于培養既熟悉醫學基礎知識,又掌握材料科學、機械工程、電子工程等學科關鍵技術的高層次人才。“我們希望培養學生運用人工智能工具與方法開發新型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p>
3 未來已來 加速奔向產業藍海
“預計在2025年后,我國精細合成品支撐的高新領域產值將突破數萬億元規模?!鄙陥笮聦I前,彭孝軍和團隊經過測算,大膽地提出了上述預測。
“當前,智能分子工程領域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較大。本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發揮核心作用?!迸硇④娕e例,畢業生不僅可以參與研制高附加值化學品,突破國外對光刻膠等高性能原材料的壟斷,還可以參與研發智能分子探針和靶向藥物,推動癌癥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等。
關于生物質相關專業畢業生的深造與就業,石碧和團隊已經通過創新班的7年實踐蹚出了一條堅實的路徑。
“創新班的深造率高于80%,遠超學校工科平均水平?!笔探榻B,該專業畢業生可以在泛生物質行業廣泛就業。以創新班畢業生為例,選擇到中石化、中糧、卓越新能等生物質頭部企業就業的比例年均增長40%,四川大學也由此成為國內培養生物質替代化資源科技革命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
“時空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具備廣泛的就業前景,涵蓋GIS、遙感、智慧城市、環境監測、交通物流、國防安全、科研教育、互聯網IT、能源管理、應急管理及咨詢服務等多個領域?!崩钚切墙榻B。
李星星和團隊在調研中發現,隨著交叉行業越來越重視時空信息技術的應用,傳統的地理信息科學和測繪工程等時空信息相關專業畢業生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行業外溢”現象——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到華為、小米、大疆、騰訊、阿里等大型頭部科技企業和平臺型網絡科技企業就職。
“相信新設立的時空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會因為復合型培養優勢而更受青睞?!睂Ξ厴I生的就業前景,李星星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魏海政對本文亦有貢獻)
新專業負責人對你說
生物質技術與工程專業
布點高校:四川大學
石碧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生物質是指直接或間接通過光合作用形成的可再生有機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質科技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取之不竭的生物質資源(如秸稈、竹木、動物蛋白、藻類等)替代化石資源(石油、煤炭),創造滿足人類需求的綠色生物質材料、生物質燃料、生物質化學品、營養食品等,實現最直接有效的碳減排。
四川大學新設生物質技術與工程專業,既是基于學校在該領域優越的人才培養條件和科研實力,更是為了回應國家大力發展生物質產業、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時代需求。
同學們,選擇生物質技術與工程專業,就意味著選擇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擔負起促進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責任。期待你們的加入!
智能分子工程專業
布點高校:大連理工大學
彭孝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智能分子工程專業是在全國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分子科學深度融合的變革性新工科專業,將引領物質創造領域的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本專業將致力于高性能材料、高精度傳感器件、高靈敏檢測器件等領域的智能化創造和智能化制造,推動電子信息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和高端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培養未來的戰略性創新人才。
選擇智能分子工程專業,就是選擇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最前沿。大連理工大學將以最先進的科研平臺、最頂尖的師資力量、最開放的創新生態,助力廣大青年學子在智能材料革命的浪潮中勇立潮頭,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力量!
時空信息工程專業
布點高校:武漢大學
李星星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副院長、教授
時空信息作為支撐“數字中國”“國防強國”等國家戰略的關鍵生產要素,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同時,時空信息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大模型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正催生智慧城市、智能駕駛、低軌衛星互聯網等萬億級產業,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時空信息工程是數智時代空天、測繪、導航、數據科學、智能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專業,致力于研究時空信息感知、認知與決策理論技術,并研發時空智能體裝備。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高層次空間信息科學人才培養基地,武漢大學享有“時空信息科技人才搖籃”的盛譽。我們熱忱歡迎青年才俊加入,在這座學術殿堂中茁壯成長,成為服務國家戰略與產業創新的棟梁之才!
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專業
布點高校:徐州醫科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于長斌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講席教授
醫療裝備是醫療衛生和健康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裝備產業發展,在“健康中國”“數字中國”“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中都高度重視醫療裝備的開發和應用提升。
依托教研醫一體化育人、高水平人才集聚、高能級創新平臺眾多等優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主動對接國家需求,搶抓“AI+”時代機遇,新設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專業。
同學們,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專業深度融合了工程技術與現代醫學。選擇本專業,就意味著踏上了一條復合型拔尖交叉人才的成長之路。未來,我們將用智慧醫療突破疾病桎梏,以醫工創新拓展生命可能,立志成為人民健康的守護者。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1日 第05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