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5萬美國人用錢包投出了584:0的碾壓票。 這場赤裸裸的“價格投票”,揭開了美國政客吹了十年的“制造業回流”究竟有多尷尬——口號喊得震天響,老百姓掏錢時卻集體跑路。
一場淋浴噴頭實驗,打腫“愛國經濟”的臉
他把同款淋浴噴頭分成兩個版本:中國制造標價129美元,美國制造標價239美元。 結果2.5萬人訪問頁面后,584人下單中國貨,美國貨直接吃了個大鴨蛋。
馮·米爾自己都懵了:“我提前預判美國貨會輸,但沒想到輸得底褲都不剩。 ”更扎心的是,評論區清一色吐槽:“省下110美元能交兩個月電費,傻子才當冤大頭! ”“白宮說支持國貨,怎么不給我們發補貼? ”
美國工廠生產噴頭,成本高到老板想撞墻
這款讓美國人集體嫌棄的淋浴噴頭,在美國工廠造出來到底有多貴? 馮·米爾掰著手指算賬:人工費比中國高3倍,不銹鋼原材料貴40%,連包裝盒都要多花2美元。
美國工人時薪35美元起步,比中國工人6美元的時薪高出近6倍。 有工人理直氣壯:“讓我去車間擰螺絲? 得加錢! ”工廠老板更慘,光是給員工買工傷保險,每年就要多掏十幾萬美元。
馮·米爾聯系了6家美國工廠,發現連生產噴頭的不銹鋼管都要從中國進口。 一家制造商坦白:“我們車間只能做最后組裝,核心部件全得靠亞洲。 ”
關稅大錘砸爛自家飯碗
特朗普當年掄起關稅大棒時,可能沒想到先被砸死的是自家小企業。 馮·米爾的中國貨柜每批要多交2.5萬美元關稅,但漲價后的美國貨根本賣不動。
“倉庫里堆著半年庫存也不敢提價,現在全行業都在硬扛。 ”馮·米爾同行更慘:西雅圖一家五金店老板,因為付不起25%的自行車配件關稅,眼睜睜看著3個貨柜爛在港口;得州農機廠為了躲關稅,把中國零件拉到墨西哥組裝,結果運費反而漲了30%。
美國智庫算過賬: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90%都被轉嫁到美國消費者頭上。 老百姓買雙中國運動鞋多花50美元,買個越南組裝的iPhone多掏200美元——這些錢最后全流進華盛頓的國庫。
制造業不是搬家游戲
政客們以為“制造業回流”就是工廠搬回美國,現實卻瘋狂打臉。 威斯康星州曾花45億美元招攬富士康建廠,結果承諾的1.3萬個崗位只招到1450人;特斯拉上海工廠3年建成投產,得州工廠5年還沒搞定電池生產線。
注塑模具要找德國公司設計,陶瓷閥芯得從福建采購,電鍍工藝被浙江工廠壟斷。 馮·米爾問過本土工廠:“能100%美國制造嗎? ”對方搖頭:“除非回到1950年代。 ”
加州一家老牌閥門廠,老師傅退休后圖紙沒人看得懂;匹茲堡鋼鐵廠想重啟生產線,發現年輕工程師只會用電腦建模,連煉鋼爐溫度都不會控。
“去中國化”成了國際笑話
馮·米爾試過在越南建廠,結果發現當地工廠的注塑機是從廣東買的,技術員是從江蘇請的,原料PP塑料顆粒還是寧波貨船運來的。
“所謂越南制造,就是把中國零件擰在一起。 ”服裝行業更離譜:孟加拉國T恤的棉紗來自新疆,印度牛仔褲的拉鏈產自義烏,連柬埔寨工廠的縫紉機都是浙江品牌。
日本《產經新聞》曾拆解“越南制造”摩托車,發現78%的零件印著中文。 美國商會報告顯示:想在東南亞建廠的企業,90%仍需從中國采購設備。
老百姓用腳投票,政客用嘴吹牛
這場淋浴噴頭實驗最狠的,是扒掉了“愛國經濟”的遮羞布。 政客在鏡頭前高喊“買美國貨”,超市里卻擠滿找打折中國商品的主婦;國會山說要“重振制造業”,社區大學機械專業招生卻連年下滑。
有網友算過賬:按美國工人時薪,自家車庫裝個中國產吊燈比買美國貨省下的錢,夠支付孩子半年鋼琴課。 田納西州家庭主婦麗莎說得很實在:“我也想愛國,但沃爾瑪里中國毛巾比國產便宜7美元——7美元夠買兩盒嬰兒奶粉。 ”
現在美國工廠老板流行一句話:“要么漲價餓死,要么偷工減料。 ”俄亥俄州某衛浴品牌被扒出把中國零件運到墨西哥噴漆,再貼上“美國設計”標簽;佛羅里達農機廠更絕,把中國拖拉機拆了換美國輪胎,就敢號稱“本土制造”。
這場584:0的慘敗實驗,成了美國制造業現狀的絕佳隱喻——當情懷撞上現實,錢包永遠比口號誠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