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發布了《毛主席讀書時代有多“叛逆”?頂撞老師,驅逐校長,遍交天下英才》一文到“覃仕勇說史”上,文中講到,1915年,毛主席考入了名師云集的湖南一師后,如魚得水,結交到了一大批海內精英,這其中的蔡和森、蕭子升、蕭子璋、李立三、羅章龍、何叔衡、鄧中夏、任弼時等人,日后都成為了影響一時的風云人物。
老覃還在2023年11月發布過《1917年,安化名流出上聯考毛主席,看了毛主席對的下聯,汗流浹背》一文,講的是毛主席為了完成在求學期間讀萬卷書、走千里路的“小目標”,他在1917年暑假,誠邀在楚怡小學教書的蕭子升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他們之所以會進入了安化,并且拜會了安化名流夏默庵,是因為與毛主席同班的同學蕭蔚然是安化人。
學校放暑假,蕭蔚然要回安化老家度假。
于是,在這場“窮游”的前半段,是三個人一同結伴而行的。
毛主席身無分文,只帶了幾件換洗的衣服,一把舊雨傘和生活所需的毛巾、牙具,游學所必需的筆記本、毛筆和墨盒,就興沖沖地出發了。
他們三人從長沙小西門出城,渡湘江,靠兩條腿走路,經長沙白若鋪,一直走到寧鄉縣城。
進城的時候,他們已經餓得前胸貼后背,必須籌錢吃飯了。
怎么才能籌到錢呢?
蕭蔚然說,城里有一位姓劉的老鄉紳,是前清的翰林,醉心于治學,熱衷于提攜后輩,可以去他府上叨擾一番。
毛主席點頭同意,并且率先提議,作一首詩,作為拜見老先生的見面禮。
這樣說著,他張口吟出了第一句:“翻山渡水之名郡。”
蕭子升也是一個文才出眾之士,馬上接出了第二、第三句:“竹杖草履謁學尊”,“途見白云如晶海”。
毛主席目視蕭蔚然,蕭蔚然卻面露難色。
毛主席笑了笑,吟出了第四句:“沾衣晨露浸餓身。”
詩已聯成,毛主席拿出紙、筆、墨,寫好,一同去見劉老先生。
劉老先生已經70多歲了,讀了詩,欣賞了書法,開開心心地款待了他們,還贈送他們40枚銅元。
第二天,他們沿著城郊的玉潭河河畔向安化方向進發。
詩興既然已經被勾起,毛主席和蕭子升邊走邊聯詩。
這個說一句“云封獅固樓”,那個接一句“橋鎖玉潭舟”,一路行來,竟然聯出了八十多句。
同班學友王熙家在寧鄉城郊,他們三人到王熙家住了兩天,走訪了勸學所、玉潭高小,還游了香山寺。
離開王熙家時,毛主席留贈了對聯一幅:“愛君東閣能延客,別后西湖賦予誰。”
接下來,他們在宋家潭找農民深入了解農村的生產、生活情況,到回龍山的白山寺和高僧談禪。
又停留在黃材鎮義賣書法,為一些店鋪書寫了招牌。
一路走走停停,最后,經橫山灣,步行了100多公里,來到了杓子沖何叔衡家。
何叔衡比毛主席年長17歲,是毛主席在湖南一師的校友,但和蕭子升一樣,已于1914年7月畢業,同在楚怡學校教書。
毛主席等人的不期然而至,讓何叔衡喜出望外,趕緊殺雞宰鴨,熱情款待。
在何家作客期間,毛主席并不閑著,而是興致勃勃地參觀了何家的豬欄、牛欄、菜園和稻田,不厭其煩地向何叔衡的父親了解何家的經濟收入、支出情況。
毛主席還走訪了何叔衡的堂兄弟和附近的農民。
何叔衡的父親細心觀察毛主席的所作所為,暗暗納罕,內心有些竊喜地對兒子說:“這位毛先生器宇軒昂,你追隨著他,一定會有出頭之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