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3月30日,洞庭湖的春水正漲,蔡和森誕生于上海江南制造總局的一個職員家庭。六歲隨父母返湘后,這位早慧的少年在母親葛健豪的啟蒙下,早早埋下了救國救民的種子。當母親變賣最后一件首飾為他湊齊學費時,少年在日記中寫道:"家財散盡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個"伊",正是他畢生追尋的革命理想。
1918年的長沙潮宗街56號,木樨花的香氣彌漫在四月春風里。蔡和森與毛澤東等十三位青年,在這座簡樸的民宅中創立了新民學會。油燈下,他們起草的章程墨跡未干,毛澤東即興吟誦"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蔡和森則揮毫寫下"明目張膽成立共產黨"的驚世之語。這段歲月,正如后來毛澤東詞中所憶:"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1919年圣誕節的黃浦江碼頭,"央脫萊蓬"號郵輪的汽笛聲中,蔡和森攜全家踏上赴法征程。在蒙達尼的橡樹下,他如饑似渴研讀《共產黨宣言》,創下單日啃完三本法文原著的紀錄。彼時留法學生回憶:"蔡君演講時,連梧桐葉都靜止傾聽。"1921年冬,他在給陳獨秀的信中首次系統提出建黨理論,比中共一大召開還早半年。
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時,蔡和森在《向導》周報的編輯部摔筆而起:"筆墨豈能盡誅國賊!"他親自組織十萬工人大罷工,面對租界巡捕的槍口,第一個攀上電車振臂高呼。在中共三大會議上,他與陳獨秀激烈辯論至深夜,力主"槍桿子出政權"的主張,為日后井岡山斗爭埋下伏筆。
1931年6月10日的香港,細雨打濕了堅尼地城的石板路。蔡和森在赴海員工會秘密會議途中,突遭四名特務圍捕。據目擊者稱,這位戴著圓框眼鏡的書生,最后時刻仍高誦《共產黨宣言》片段。當子彈穿透胸膛時,他倒向的方向,正是北望延安的方位。毛澤東聞訊后,在窯洞的土墻上用炭筆寫下:"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