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于民星
5月2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省”科技人才系列記者見面會,邀請4位科技工作者圍繞“勇擔使命服務國家戰略”主題與記者見面交流。
來自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總工程師彭玉明,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生態地質、礦產地質和地質災害等領域的調查評價與科研工作,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彭玉明表示,當前,我國地質工作承擔著如何更好地在服務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化對地球系統科學的認知,解決能源與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供應、提升災害預警等重要職能。正在啟動實施的深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面向深地國際前沿、立足國內能源資源安全保障作出的前瞻性部署。然而,地球深部探測仍面臨諸多技術難題,如高精度深部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高溫高壓環境下的超深鉆探技術、深部礦產資源勘查及評價技術、深地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等。針對這些技術上的突破對保障資源和深地工程安全、解決深部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提升科研能力、推動工程應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他表示,地質人常被形容為“一把鐵錘走世界,閱遍群山始見金”,這反映的是工作的艱辛與不易。地質工作中常常需要解決復雜地層及高溫高壓環境下不同礦種的鉆探及高溫鉆井液問題。以深部鉀鹽礦鉆井液研發為例,我們在非洲某地區開展深部固體鉀鹽礦勘查時,其特殊鉆井液及配方就受到西方某國的技術封鎖。我們通過國內科研人員幾百次的場景模擬測試和現場中試,用了近一年的時間終于研發成功了基于一種油基材料的鉆井沖洗液技術,解決了可溶性鹽礦資源的勘探難題,同時為后續勘查節省上億元勘查資金,提交近20億噸KCL資源量,為我國在境外鉀鹽基地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其次是克服高原山區、戈壁溝谷、低溫缺氧等野外環境制約,我們創新解決復雜環境下的地質勘查保障體系、研發基于無人機平臺的半航空地球物理探測等技術,有效提升了地質勘查效率。第三面臨的是在地質勘查過程中會獲取大量的地質測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鉆探及測試等多源數據,如何快速進行數據處理和地質建模預測都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通過地質大數據集成與深地數值模擬算法的應用,我們建設了省內首個“智慧地礦”系統,顯著提升了我們的核心能力。
據介紹,彭玉明大學畢業后,從一名野外技術員做起,堅持在地質實踐中成長和創新,歷任技術負責人、主任工程師、院總工程師和局總工程師,先后帶領團隊完成了濟南遙墻國際機場和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的工程地質勘察、濟南都市圈資源環境承載力和黃河三角洲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境外剛果(布)大型鉀鹽礦勘查、濟南軌道交通建設與泉水地下流場勘察研究以及全省不同比例尺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等100余項地質勘查與科研項目,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地質力量。特別是在致力于濟南泉水保護研究中,精細刻畫了濟南單斜巖溶水系統,研發了濟南泉水保護地下水監測平臺,建立了泉域地下水數值模型和保泉供水管理模型,讓地質科技創新支撐泉與城的和諧相融。
工作以來,彭玉明個人發表學術論文11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發明專利7項,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各兩項。先后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科技創新帶頭人、山東省優秀地質科技工作者、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中共山東省委“擔當作為好干部”等榮譽稱號,團隊榮獲了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號。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