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5位自然資源領域的優秀代表圍繞“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記者交流。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大隊長丁正江作為代表出席了見面會。
扎根野外找礦一線26年來,丁正江在地質勘查、科研創新及人才培養領域成績突出。他主持探獲我國首例海上特大型金礦,開創海域金礦勘查先河,累計主持參與探獲金資源量超1300噸,助推膠東地區躍升為世界第三大金礦集區。突破覆蓋區、深部及海域復雜條件找礦技術難題,提出并建立了新類型金礦找礦理論。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大隊長丁正江
丁正江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30余項。培養青年科技骨干30余人,組建山東省地礦局深部找礦創新團隊,帶領團隊實現基層地勘單位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零的突破,為我國金礦勘查提供了科技引領和典型示范。
丁正江強調,在工作中,他們是通過推廣綠色勘查技術,把生態保護融入地質勘查全過程。比如,勘查中,他們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設計階段引入了生態影響預評估機制;勘探過程中,通過運用新技術方法,比如定向鉆進,在一個地方進行多個鉆孔施工,這樣就減少對地盤的占用;需要破土取樣時,利用淺鉆代替挖槽,減少對地表的破壞;勘探后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術,把地表恢復如初,甚至有的地方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綠。
丁正江還提到,他們還開展了大量礦山修復工作。在修復過程中運用“礦山診療一體化”技術,先通過無人機航測給山體“體檢”,再量身定制修復方案。針對礦山地貌的不同特點,采用特定的修復技術,最大程度保證了后續的修復效果。近年來,他們修復礦山礦坑70多處,復綠山體近500公頃,把原先的廢棄礦區變成了生態公園,每年還能固碳約3400噸,“大地傷疤”變成了“生態綠肺”。
談起為什么能夠多年堅持工作在地質一線,丁正江稱,地質工作者需要經常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以帳篷為家、與風雪為伴。之所以能夠長期堅守,信仰的力量是一個因素。“地質人的鐵錘,敲響的是山河音律,扛起的是國家重托。從地質隊建隊起,就是國家建設需要什么,我們就找什么,一代代隊員常年堅守野外,目的就是為國家多找礦。”
丁正江稱,地質行業在長期實踐中,孕育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愛國奉獻、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等,這些精神激勵著大家不戀鬧市鉆山溝,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干一行,愛一行,是地質人的特質。能夠長期堅守在這個行業的,都是從心底喜歡這個職業的。”丁正江說,正是因為這份熱愛與執著,讓自己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把本職工作做好,無怨無悔。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張莉 責編 鄧旆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