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時節,綠蔭初濃,晨風裹著濕意掠過,磚縫間凝著昨夜未干的雨痕,一場充滿“泥土味”的鄉村創業服務活動正在河北曲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五月的麥香飄進張莊科技小院的大門,掌聲在青磚院墻間翻涌。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科技小院團隊的師生們正面向鄉親們開展事跡宣講和農技指導。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暨新時代青年先鋒獎評選剛剛落幕,這群剛斬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的青年,載譽歸來不過幾日,就已卸下榮譽的光環,卷起褲腿踏進玉米地。他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重要回信精神,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田間“實驗室”當科研尖兵,在大棚“農學堂”做農技教員,把青春寫進鄉土中國深處。
一群“自找苦吃”的年輕人
“曲周的玉米地經常會發生嚴重的澇害問題,村民們苦不堪言,我們心里也不是滋味。”中國農業大學張莊科技小院的研究生趙晨晨介紹著自己駐扎科技小院時的故事。講到高興處,她擼起了袖子,胳膊上露出被玉米葉片劃出的紅印子,手背上有玉米花粉過敏的小疙瘩。“后來我開始了對玉米澇害的研究,玉米地里40多度的高溫熱得我呼吸困難,但是后來發現我的措施可以增產30%時,我覺得一切都值了。”說到這,她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現在村里的大爺大媽們經常來小院找我們聊天,房東叔叔害怕我們女孩子夜里不安全,在我們院子里每個角落都安上了路燈。這些溫暖的瞬間成了我們繼續堅守在這里的強大動力。”
“其實一開始村民們不愿意用我們的技術,他們說,你們的技術好是好,但是你們能讓我們的麥子增加一毛錢的價值嗎?這句話讓我意識到,收麥子的人沒有區分品種,好麥子賣不出好價格。”齊航是駐扎在曲周縣中國農業大學劉莊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她講述著新技術推廣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鼓勵在場青年學子要腳踏實地、迎難而上。“新技術的推廣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經過我們不斷努力,終于為優質面粉找到了銷路,優質麥生產出來的面粉得以進入市場、實現增收,老百姓也愿意接受我們的技術了。”齊航的講述贏得了在場村民的紛紛點贊。
“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重要回信中提到,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以‘自找苦吃’的精氣神,走進鄉土中國深處。對于一個農業大學的學生來說,還有什么比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變成農民增收的喜悅更有意義的呢?”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羅宇超飽含深情地說道。在場學子頻頻點頭,以一種無聲勝有聲的舉動,表示愿在鄉村、在基層發光發熱,奉獻青春。
天光轉暗,云層密布,棚外大雨傾盆,棚內卻一片火熱。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們正在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和鮮活生動的故事,向當地青年進行創業事跡分享和“露一手、幫一手”農技指導。
給農機裝“北斗”的青年新農人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村里人,小時候自己和父母到地里干活,看著父母辛勤勞作的背影,我就想能不能有機器人來種地,把父母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滄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張宸動情地講述著自己創業以來的心路歷程。“大學畢業后,我就回到村里搞種植。我頂著巨大壓力,給農機安裝北斗導航系統,但新技術的應用真不容易,首航就不走直線、差點“下線”,廠家也沒遇到過這種情況,經過與廠家充分溝通,發現是信號受到了干擾,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北斗的加持讓每畝地減少了40元成本,效率更是直接提升了3倍。”她分享著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摸爬滾打的成長經歷,情真意切處不禁動容。“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有年大旱,顆粒無收,我差點把錢都賠光了。在我最失意的時候,是團組織找到了我,推薦我去參加返鄉創業青年培訓,不光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培訓中專家的講解也讓我一下子打開了思路。培訓一結束,我便咬著牙,一頭扎進了農產品深加工領域,后來不但成功扭虧為盈,還讓一直觀望的鄉親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希望。”
先富帶共富的青年村官
“退伍后,我在石家莊創業,收獲了個人財富的第一桶金。這時,村里要選我當村支書,我內心矛盾了好久:是留省城做創客?還是扎根農村干事業?”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樂亭縣龐各莊鄉闞田各莊村黨支部書記李瑤回顧著自己的“村官”之路。“后來村里一個70多歲的老兵跟我說,李瑤你當過兵,應該果斷,不能猶豫。想起選舉當天老百姓渴求改變面貌的眼神,我決心留下來。”停頓了一會兒,他不緊不慢地講起了村里的故事。“起初,我們村比較落后,村里還有十幾萬的外債,上任第二天我自掏腰包給村里買了路燈。亮燈的那一瞬間,從老百姓臉上的笑容我感到路燈不僅點亮了村里的夜路,也燃起了大家的希望。”他繼續說道,“當時我們村里沒有文化廣場,更沒有健身器材,帶著村民的愿望,我敲開了縣領導的門,當我說明來意后,領導沉默了十幾秒,我當時心想,壞了。沒想到領導接著說我是第一個帶著全村百姓的愿望來找他的村支書。就這樣,在縣領導和有關部門關心下,我們村有了文化廣場,也配上了健身器材……”李瑤講道,當“村官”,就得為百姓做事,凡事不能打退堂鼓。“現在,我們村里還建立了唐山首個工廠化魚菜共生綠色循環農業項目,生產的生態加州鱸魚、安特來斯牌水果西紅柿等產品廣銷各地,走出了一條富民增收新路子……”
從“多肉綠植”嗅到商機的返鄉青年
“在同學家聚會的時候,這些不愛‘喝水’的萌萌小植物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河北本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宇邊展示著手中的“萌寵”多肉花籃,邊分享著自己的創業故事。如今,他已經建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多肉植物幼苗種植基地和全國多肉植物種植生產銷售集散地。“一開始舉步維艱,論自然優勢我們比不過花卉之都云南,論市場銷售我們比不過北方花卉集散地山東,為此,我下定決心走差異化錯位競爭之路,大力發展植物苗種植。”王宇向當地青年分享著自己的創業心得,并自豪地介紹著自己摸索出來的技術新路子。“我們探索出一套適合多肉植物生長的新型技術,極大地改善了多肉植物生長微環境,滿足了新優品種對光照、溫度、水分的需求。”聽眾們時而紛紛點頭、時而認真記錄,現場交流不斷,熱鬧非凡,幾個當地青年已經躍躍欲試地討論起自己的創業計劃。
據悉,本次創業服務活動由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和中國農業大學主辦,共青團河北省委青年發展部、中國農業大學團委、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院科技小院管理辦公室承辦,圍繞曲周縣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組織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和科技小院師生開展農技指導和事跡宣講,引領青年積極投身鄉村全面振興。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05-21 07版)、創青春
編輯 孫陳瑜 | 初審 趙丁 | 復審 劉博文 | 終審 李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