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咱班人少,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交出令礦上滿意的答卷。”這是川煤龍門峽南煤礦機電隊電工班黨員班長鄧澤平常說的一句話。
這支有4名技術骨干(其中黨員2名)、4名學徒(含1名女學徒)、4人常駐井下值班的12人班組,肩負著全礦線纜鋪設、電氣設備維護、線路巡檢及突發停電應急處置重任。
機電隊電工班部分隊員合影
“哪里有險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黨員電工李宗國說。每逢氣象部門發布暴雨預警,李宗國總會提前備好洗漱用品,趕赴5公里外的主風機房值守,確保通風系統安全運行。4月11日深夜,強雷雨突襲礦區,主井供電線路突發跳閘。正在風機房值守的李宗國接到指令后,立即攜帶工具第一時間奔赴故障點。憑借嫻熟技藝,僅用7分鐘便恢復供電,確保了井下通風系統穩定運行,避免因長時間停電引發的安全風險。8年來,他帶頭徒步巡檢線路累計超1萬公里,精準排除設備老化、接點過熱等隱患100余處。
“一名合格電工至少需要3至5年培養周期,人才接續不能等。”龍門峽南煤礦機電隊黨支部書記坦言當前面臨著電工人才斷層壓力。為此,電工班創新推出“定制化培養方案”,通過“一人一師傅”結對機制,由4名技術骨干與4名學徒簽訂“師帶徒”協議,實行“面對面理論教學+手把手實操指導”的精準培養模式。
針對學徒成長痛點,該班制定“三關考核”晉升體系。第一關要求1小時內完成開關接線,第二關需1小時內規范完成接線盒操作,第三關則以獨立排查處理設備故障為標準。每通過一關,學徒基礎工資相應上浮,形成“技能提升+待遇增長”的良性循環。“現在徒弟們培訓時都帶著‘闖關’勁頭,都會主動追問設備原理和故障處理要點。”班長鄧澤平說道。
近期一名學徒因自認“技術學成”因而工作有所松懈,班組當即按“三關”標準進行實操考核。當他在第二關接線盒操作中因工藝不規范超時后,很快意識到自身短板。如今該學徒主動利用工余時間留在車間,對照設備圖紙反復練習接線工藝,還定期向師傅請教故障排查技巧,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接線盒、遠程按鈕……這些拆下來的零配件別當廢品扔了,清洗除銹后還能用。”班長鄧澤平常叮囑班員。該班將回收復用作為降本突破口。據機電隊隊長介紹,該班組從嚴管控材料領用,建立了廢舊零配件回收復用機制。日常作業中,小到螺栓螺帽,大到設備零件,均分類存放、定期清理,確保可復用物資“顆粒歸倉”。
近期,3151工作面饋電開關故障,值班電工發現現有配件不匹配。危急時刻,班長鄧澤平從班組回收配件包中翻出同廠家同型號零件,半小時內完成搶修,避免了生產中斷。
“回收復用不僅省錢,更能解燃眉之急,我們班每月可為礦上節約材料成本約5000元。”班長鄧澤平自豪地說。
(四川工人日報 王梓驍 唐鋁 文/圖)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