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偷偷刪除了聘請日本考古學者宮本一夫為講座教授的通知,被指向民粹低頭,毫無一家高等學府應有的風骨,令人憤慨。然而,此事又不能全怪川大,縱觀國內大學,不要說川大,任何一家大學面對這樣的輿情,除了躲起來當縮頭烏龜,可能也沒有別的招好使。
事情的起因很民粹,有人發現,川大全職聘請一位日本考古學者當講座教授,這可不得了,捅了馬蜂窩,讓日本人來研究中國考古,狂熱的憤青們立刻在網上開噴,說什么的都有。比如“川大請日本專家,川軍怎么看?”“請日本專家,相當于請了日本間諜”“難道中國沒人可以請了嗎?”甚至有人連“賣國”都喊出來了。
考古是一門專業技術門檻極高的學科,除了需要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之外,還需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學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借鑒,就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稍微有一點人文精神,懂一點專業的人都知道,中外之間是需要學術交流的。近代以來,日本在儒家文化圈的學術成就一直都很高,內藤湖南、狩野直喜等對中國文化有過深度解讀,鹽谷溫師從中國學者葉德輝對元曲進行了高水平研究,此外,日本的敦煌學曾經一直是國際標桿,但凡從事中國史、中國考古研究,沒有不需要跟日本學者交流的。
就拿這次被點名的日本考古學者宮本一夫來說,可以說在全球考古界都是如雷貫耳,他是九州大學考古系本碩博畢業,當過副校長,研究中國歷史考古三十多年,發表過100多篇論文,是日本中國考古學會會長。研究領域橫跨東亞農耕起源、青銅器傳播、蒙古草原冶金技術,主持過三星堆、蒙古國聯合考古項目,出版專著十幾本,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講談社《中國歷史》系列也是他的手筆。
其實,早在3年前,宮本教授就已經在川大擔任講座教授了,他的"東北亞農耕起源"系列講座吸引了眾多師生,有些學生甚至提前兩小時占座。他的研究計劃是將蒙古高原出土的青銅器與三星堆文物進行對比研究,試圖解開古代冶金技術傳播的謎團。他還將帶領團隊重新檢測過去三十年在日本、蒙古和中國采集的數千件文物樣本,運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尋找被忽視的細節。這將是對中國考古的一大貢獻。
這么一個在國際考古界都享有盛譽的學者,川大將其禮聘為講座教授,是增強川大考古在學術界地位的有力舉措。在學術界,講座教授更多是一種榮譽稱號,所謂“全職”,也不過是每年固定一段時間,一般不超過3個月,在學校開講座,傳授知識而已,跟“間諜”“賣國”毫無關系。
面對這樣的污名化攻擊,川大本應理直氣壯予以回擊,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偷偷刪除新聞,相當于“黃泥巴落褲襠,不是屎也是屎”。明明是一件促進學術發展的正當之舉,卻弄出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架勢。
這些人不要說能不能考上川大,有沒有讀過歷史專業,甚至能不能上大學,有沒有超過高中文化程度,都是問題。但他們憑借著所謂的熱血、愛國的名頭,堂而皇之教訓川大做人,這本身已經夠荒誕了。但更荒誕的是,川大被罵了之后反而怕了,就像挨了婆娘兩耳屎的成都“耙耳朵”一樣,不敢聲辯一聲,只是陰悄悄把相關新聞和網頁都下線了。
中日之間的學術人文交流,不僅是學術界的事,也備受中國領導人高度關注。2019年,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首次會議在東京召開,中日領導人分別發表了賀信,聘請日本考古學大咖到中國大學開講座,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和國家政策。如果這樣的交流都不能理直氣壯,那我們的輿論環境真的太可怕了。
這幾年,高校是被輿情給整怕了。但大多涉及男盜女娼的狗血八卦,或者像北京協和4+4的學術不公行為,與川大被質疑是完全兩回事,川大不應該如此亂了章法。學術的問題,應該回歸專業性,而不是淪為輿論操弄的工具,被某種所謂“正確”聲音所綁架。
川大開了一個極為危險的先例,連考古這樣專業門檻極高的“冷門絕學”,也必須講究“絕對正確”,哪怕為此而犧牲專業建設和學校聲譽,只要能保證學校的“正確”也都是在所不惜的。因為“正確不絕對,就是絕對不正確。”在別有用心的人看來,聘請日本教授開講座就是“不正確”。那么未來請美國人、英國人、韓國人來開講座呢?川大這個口子一開,未來其他高校也將百口莫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