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前總統尹錫悅遭彈劾下臺,原本2027年的總統大選被迫提前至今年6月3日。
在這場充滿不確定性的選戰中,18日的首輪電視辯論意外將焦點對準中國臺海問題——保守派與進步派候選人圍繞“韓國是否應親華”展開激烈交鋒,其中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的表態尤為引人關注。
辯論現場,保守派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率先向李在明發難。
兩人直言,從美國立場看,李在明對中國“示好”的態度“令人震驚”,尤其是其在臺灣問題上的言論被指“過于親華”。
面對攻擊,李在明并未回避,反而直指對手觀點“片面”。
他明確表示,韓國在臺海問題上的立場應以自身國家利益為核心,需根據實際形勢靈活判斷,無需深度介入兩岸事務。
“大陸與臺島的發展本質上是別國內政,與韓國無關。”
李在明進一步解釋,韓國的關鍵任務是“把自己的國家發展好”。
盡管美韓同盟對韓國至關重要,但這不意味著要將所有戰略籌碼押注于此——與中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關系同樣需要妥善維護。作為前總統文在寅的長期合作伙伴,李在明的表態被視作韓國務實派政治邏輯的典型體現。
事實上,李在明的“現實考量”背后,是韓國無法回避的地緣與經濟現實。中國不僅是朝鮮半島“搬不走的鄰居”,更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中韓貿易額為2.33萬億元。
半島和平穩定的推進、朝核問題的解決,更離不開中國的斡旋與參與。若中韓關系惡化,韓國經濟與安全將面臨雙重沖擊。
更關鍵的是,臺海問題純屬中國內政。近年來,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已逐步向第二島鏈收縮,干涉臺海的成本與風險顯著上升。而防務高度依賴美軍的韓國若強行介入,不僅難以獲得實際利益,反而可能招致更嚴厲的反制措施。
此外,朝鮮的反應亦存在不確定性——一旦半島局勢因外部干預升溫,韓國將陷入更復雜的地緣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特朗普政府重申“美國優先”,美國對東亞盟友的軍事承諾與資源投入已明顯減少。此時韓國若盲目跟隨外部勢力干涉別國內政,不僅無法為自身爭取安全保障,反而可能加速地緣環境惡化,讓本就承壓的經濟雪上加霜。
從這場辯論不難看出,韓國政治勢力對“如何處理對華關系”的分歧已公開化。
但無論選戰結果如何,一個基本事實無法改變:中國的發展與穩定,始終是韓國實現經濟增長、維護半島和平的重要外部條件。李在明“不干涉別國內政”的表態,或許正是基于這一現實的清醒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