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距離6月3日韓國總統大選僅剩12天,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52.1%的支持率碾壓對手,卻不得不穿著防彈衣出席集會,講臺周圍加裝三層防彈玻璃——這種戲劇性反差揭示了本次選舉最尖銳的矛盾:看似穩操勝券的領先者,正面臨韓國政治史上罕見的生命安全與政治信譽雙重危機。當李在明在電視辯論中說出"無論臺海發生什么,韓國都不應介入,我們只需對大陸和臺灣都說聲謝謝"時,他或許沒想到這句話會同時成為其民調飆升的催化劑和暗殺威脅的導火索。
李在明支持率突破50%大關的關鍵,在于保守派選民的大規模倒戈——樸槿惠7個核心粉絲團集體轉投共同民主黨,上千名中老年支持者舉著"李在明是真正愛國者"的橫幅游行。這種政治光譜的劇烈位移,直接源于尹錫悅政府留下的治理災難:經濟衰退、戒嚴風波和彈劾鬧劇讓保守派基本盤產生嚴重信任危機。一位70歲的樸槿惠老粉的哽咽頗具代表性:"以前覺得他是左派敵人,現在才發現他敢對抗美國!"這種情緒折射出韓國社會對"戰略自主"的渴望,也暴露出保守陣營意識形態的致命裂縫。
韓國警方證實已接到3起針對李在明的暗殺報案,鎖定兩名嫌疑人,另有217人因涉選舉非法活動接受調查。這種暴力氛圍與李在明的外交主張密切相關:他主張"美韓關系是基石,但不應把所有籌碼壓在美國",認為韓國應同時發展與中國、俄羅斯的關系。這種務實立場被對手刻意標簽化為"親華叛國",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在辯論中警告:"李在明讓美國震驚,將失去盟友信任",改革新黨李俊錫更危言聳聽地宣稱:"美國可能因此放棄保護韓國"。這種安全化的話術建構,本質上是對選民恐懼心理的政治利用。
雖然法院將李在明涉及的四個官司全部推遲到大選后審理,但最高法院即將對"公職選舉法違反案"作出終審判決,首爾大學法學教授評估其喪失資格的可能性仍有30%。更微妙的是檢方突然重啟2014年"世越號救援延誤案"調查,這種司法定時炸彈的存在,使得52.1%的支持率隨時可能因一紙判決化為泡影。共同民主黨的反制措施是公布2019年青瓦臺文件,揭露文在寅曾指示"停止對李在明的司法調查",這場司法攻防戰本質上是對韓國憲政秩序的極限測試。
尹錫悅5月17日突然宣布退出國民力量黨,稱這是"為守護自由民主能做的最好選擇",實則反映黨內已無法就"親尹"或"反尹"路線達成共識。候選人金文洙陷入雙重困境:其"韓國是五千年最偉大國家"的極端言論連保守派都難以容忍,而黨內高層試圖臨時撤換他又引發基層反彈,這波操作直接導致中間選民流失10%。這種混亂與李在明團隊的紀律性形成鮮明對比,后者通過"四個小黨聯合棄選"的戰術集中了進步派票倉。
李在明拋出韓國史上最大膽的300萬億韓元(約1.8萬億人民幣)制造業振興計劃,包括建設"京畿半導體走廊"和全民基本收入制度,這些政策設計明顯針對尹錫悅時期的經濟創傷。但真正打動保守派選民的,可能是其"自主國防"路線中削減20%駐韓美軍經費的提議——這種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主張,意外地彌合了左右翼在主權問題上的分歧。當首爾、釜山等傳統保守票倉出現倒戈跡象,表明經濟民族主義正在重構韓國的政治聯盟。
警方調查發現15人涉嫌制作AI偽造視頻,將李在明塑造成"生活糜爛者"形象,這種技術武器的出現預示著未來選舉將面臨更復雜的認知戰威脅。而李在明團隊的反制策略頗具象征意義:他們公布候選人與工人同吃盒飯的紀實影像,刻意強化"庶民政治家"人設,這種原始與現代傳播手段的對抗,本質是政治真實性的爭奪戰。
雖然前總統(樸槿惠)本人未表態,但其支持者的集體轉向已動搖保守派根基。這些倒戈者特別提及對"緊急戒嚴事態"處理的不滿,暗示韓國社會對威權治理的深度厭惡。李在明對此的回應耐人尋味——他在大邱市(保守派大本營)演講時特意穿上印有樸槿惠故鄉符號的服飾,這種細節操作顯示出其團隊對政治符號的精準運用。
選舉最后階段的最大變數仍是美國態度。李在明"不介入臺海"的言論已觸動亞太戰略敏感神經,若美方通過智庫放風或軍事部署調整釋放信號,可能逆轉當前選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團隊近期特意放出消息稱"美韓同盟仍是基石",這種微妙平衡表明,即便最"自主"的韓國政治家,也無法完全擺脫地緣政治的引力束縛。當58%民眾支持政權更迭的數據遇上防彈演講臺的畫面,這場選舉早已超越常規政治競爭,成為檢驗韓國能否走出"冷戰思維"的歷史性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