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22日
四年前的這一天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
與世長辭
化作天空中耀眼的雙星
追憶往昔
他們的點點滴滴
仍然觸動著我們的心弦
“好好吃飯”“保重身體”
為了這兩個再樸素不過的愿望
他們奮斗了一生、奉獻了一生
“有些人,偉大到我們以為,
他們沒有生老病死。”
一名網友的留言說出了萬千人的心聲
其實
只要我們記得
他們就從未離開
一輩子,一件事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
找到和建立正確的信仰不容易
用實際行動捍衛信仰
更是一輩子的事
新中國成立前
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餓殍立志學農
26歲開始做農學試驗
不久后
他從紅薯育種轉向水稻育種
袁隆平(左一)與科研團隊成員早年的工作照。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
他倔強——
在千百次的失敗中依然堅信
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
可以戰勝饑餓
他坦誠——
功成名就后,面對測產失敗全無包袱
“跌跤就跌跤,再爬起來就是了”
他幽默——
步入鮐背之年,總是自稱“90后”
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腦瓜子
他活躍——
過了80歲
還能在氣排球比賽中打滿全場
而且擔任主攻手
2010年,袁隆平在湖南農科院打氣排球。王德璠 攝
再后來
袁隆平被問到
是否害怕沒有飯吃的場景再次出現
他堅定地回了四個字
“不可能了。”
另一邊
在戰火紛飛的亂世
吳孟超的英勇與熱血
未能灑于戰場
卻以另一種方式蓬勃生長
上世紀40年代初的吳孟超。新華社發
——17歲時
在馬來西亞華僑學校讀書的吳孟超
號召同學把聚餐的錢
捐給正在祖國浴血抗戰的前方將士
——在烽火連天的歲月
青年吳孟超輾轉回國
在同濟大學學醫、為建筑大師梁思成繪圖
接過那一代知識分子為國為民的擔當
——1949年上海解放時
正在南京路中美醫院實習的吳孟超
有感于解放軍戰士的紀律嚴明
立志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人民解放軍
——1956年6月12日
吳孟超穿上軍裝、戴上軍銜
正式成為一名人民軍醫
那一刻,他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吳孟超(右)在指導助手做實驗。新華社發
“選擇回國,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
選擇從醫,追求有了奮斗的平臺;
選擇入黨,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選擇參軍,成長有了一所偉大的學校。”
吳孟超曾說
這4個正確選擇決定了他一輩子的幸福
手術順利。大家都很高興,吳孟超也笑出了聲。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一把稻,一把刀
常憶起
那把金黃的稻
那捧溫熱的谷
“夢想試驗田里的超級雜稻
長得有高粱那么高、
稻穗有掃把那么長、
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我坐在禾下悠閑地納涼……”
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幾乎家喻戶曉
他還有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
歸根到底
是讓全世界吃飽飯
希望世間再無饑餓
袁隆平與菲律賓稻農在一起。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
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一雙手一把稻
成為多少人好好生活的依靠
“我是洞庭湖的麻雀,
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鷗。”
一生修道雜交稻
“東方魔稻”正在造福世界
插畫,禾下乘涼夢。人民日報新媒體 陳露 繪
也忘不了
那雙神奇的手
那把不老的刀
吳孟超展示他的雙手。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那是一雙白皙柔軟的手
長約14厘米
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彎曲靠攏
不方便寫字、吃飯
卻利于握住止血鉗
日本同行端著攝像機
把吳孟超的手術從頭拍到尾
也沒能弄清楚他那雙神奇的手
為啥像長了眼睛一樣
美國同行曾連續3天
現場觀摩手術
若非親眼所見,他根本不相信
八九十歲的外科醫生還能站上手術臺
2018年4月13日,96歲高齡的吳孟超為患者進行手術。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出差住快捷酒店,四季幾套軍裝,
一年到頭都在開刀,大年初一還在查房。”
吳孟超的學生們曾開玩笑說
老師的生活“沒品質”
“外科醫生,就是一雙手一把刀。”
在吳孟超看來
為病人解除痛苦
就是最大的功名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吳孟超到病房查房。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一葷一素,十萬百萬
袁隆平和吳孟超之間
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
就是他們對待金錢的態度
懷著“讓天下人吃飽飯”愿望的袁隆平
平時生活其實十分簡單
一個葷菜、一個青菜就很滿足
他在家門口的小店剪了18年頭發
每次只理普通發型
但他經常自掏腰包
給基地的研究人員發“獎金”
幾百到幾萬都有過
他總說“要那么多錢做什么”
2020年2月
袁隆平捐款10萬元
幫助湖北人民抗擊疫情
除了錢
他還捐贈了200噸大米馳援武漢
2007年5月10日,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吳孟超則以“嚴格”著稱
吃飯時
盤子里的菜一定吃得干干凈凈
下班的“標配”動作
是關燈、鎖門
為了幫患者減輕負擔
他“教訓”學生:
“你干嘛非要用那個器械,
只用一下,咔嚓一下幾十塊錢,
病人的負擔該多重?
手術線一根才多少錢?”
吳孟超帶著學生仔細診斷患者病情,確定手術方案。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培養青年人才
他又“出手闊綽”
1996年
捐款500萬元成立基金會
資助杰出醫療和科研人員
2006年
捐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等
共計600萬元獎金
用于醫院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
2008年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
捐贈價值500萬元的急救藥品……
吳孟超生前辦公桌上的老式厚玻璃水杯,上面貼著一張吳孟超的工作照。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生命有盡,事業無涯
82歲那年
吳孟超接了一個特殊的病人
那名患者長了一個籃球般大的腫瘤
要做切除手術,難度非常大
有人勸吳孟超別做這個手術:
“你現在可是肝臟外科界的泰斗,
萬一出了事,名譽就毀了。”
吳孟超只回答了這么一句話:
“我名譽算什么?
我不過是一個吳孟超嘛。”
2019年
吳孟超已經97歲高齡
完成最后一場手術后
這位須發皆白的外科醫生終于退休了
但在退休感言中
他寫道:
“只要病人需要,
我隨時可以
進入戰位,投入戰斗!”
要下班了,吳孟超挨個察看手術室后才離開醫院,這是他的習慣。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就在吳孟超退休的2019年
已經89歲的袁隆平
身體也不似以往強健
但他依然關心稻苗的生長
常常下田開展科研工作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
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2020年
他在90歲生日這天許下愿望
希望第三代雜交水稻
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
當年11月
湖南衡南雙季稻
達成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
得知這個消息
袁老高興得像個孩子
“我覺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到2021年11月
袁隆平生前參與研發的品種
“巨豐5號”在浙江龍泉喜迎豐收
巨型稻平均高度可達2米
禾下乘涼夢,成真了
2022年9月21日,浙江金華,農業工作者檢查“巨型稻”生長情況。
做一件事也許不難
難的是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
擇一事,終一生
注定會很累,一定會很苦
然而
袁隆平和吳孟超用實際行動證明
時間,會讓人老去
時間,也讓事業不朽!
尤記得
袁老和吳老逝世后
人們悼念的文辭中有一個詞頻繁出現
——國士
何為國士?
那是飽含對人民、家國、民族的
責任和愛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這份質樸的喜悅
托舉起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
“背著每一個病人過河”
這份踏實的承諾
回應著人民性命相托的信任
不是每個人
都可以成為他們那樣的傳奇
但希望每個人
都可以有他們那樣的精神
始終保有博愛與堅韌
始終為理想奮斗不息
致敬!緬懷!傳承!
(資料:中國新聞網、新華社、解放軍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