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要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作為。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國際孔子文化節等為載體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
■岱青海藍,底蘊深厚、文脈綿長,齊魯大地,守正創新、鑒往知來。山東扛牢文化大省責任,堅持守正創新,深耕人文沃土,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勇擔使命、積極作為。威海劉公島立足“中華民族警醒之島”的根本定位,“復活”沉寂的歷史,讓時代警鐘長鳴;孔子研究院創新文化傳播方式,促進多元文明交流互鑒,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滋養文明新風;臨沭縣曹莊鎮朱村通過不斷豐富紅色文化傳播形式,讓沂蒙精神入腦入心;煙臺蓬萊閣景區戚繼光紀念館里,“紅領巾”講解員上崗,講好戚繼光故事,打造文化名片。
一堂跨越百年的國家安全課
“走進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課本里的‘甲午之殤’在眼前變得清晰起來。站在銹跡斑斑的火炮旁,突然想起澳門大三巴牌坊旁的火炮遺址。原來,從威海到澳門,列強的炮艦曾用同樣的方式撕裂我們的國土。”5月7日,澳門鏡平學校學生黃君妍在參觀劉公島后感慨道,“這一堂跨越百年的國家安全課,讓我知道國家安全是歷史的回響與啟示,更是時代敲響的聲聲警鐘。”當日,澳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澳門青少年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培訓基地在劉公島揭牌。
劉公島是甲午戰爭的直接見證者。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威海劉公島考察時強調,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13億多中國人要發憤圖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威海中小學生在劉公島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參觀。
“我們牢記囑托,扛起‘講好劉公島故事’的使命擔當。”劉公島管委會黨委副書記、主任周德剛說,2018年以來,劉公島管委會對劉公島的歷史地位和核心價值進行再審視、再研究、再思考,明確了建設和守護“中華民族警醒之島”的根本定位,“這一定位,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不能捧著劉公島歷史文化的‘金飯碗’,掙幾個觀光旅游的‘碎銀子’,而要站在為中華民族永鑄憂患意識的高度,立足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保護好歷史風貌區,在全球視野下講好中國故事。”
東泓炮臺上,1∶1復制的240毫米口徑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在原炮位,冰冷的炮口瞄向遠方;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內,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份份文獻,無聲地告訴參觀者“歷史在這里沉思”。
為保護好“凝固的史詩”,劉公島管委會對島上歷史文物建筑實施嚴格保護,先后實施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東泓炮臺、黃島炮臺等30多項重要文物修繕工程。
為了讓沉寂的歷史復活、讓冰冷的文物發聲,講解員們擔任起了“歷史的敲鐘人”,對30多萬字的講解詞不斷深化提升,增強講解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我們不僅要讓游客了解這段歷史,也要讓他們在參觀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山東威海干部學院劉公島教學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李翠翠說。
濃縮百年近代史的劉公島譜寫了“到劉公島讀懂中國”的時代篇章。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詳細展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淵源、理論基礎、時代意義和豐富內涵;歷史選擇展館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的大視野,回答了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會選擇中國共產黨;國幟主題公園的石墻上,張伯苓先生的“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穿越百年時空仍振聾發聵……
以“劉公島開學第一課”為例,已有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20余所高校將“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設在劉公島。從2018年至今,劉公島累計接待教育研學班次6000多批、學員35萬人次。(陶相銀 楊威)
埃及留學生曲阜學篆刻
篆刀破石銀星濺,方寸之間見真章。近日,在位于孔子研究院內的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2025年“國際中文日”活動正在進行。
在篆刻導學崔峰的指導下,來自埃及的留學生安琪屏息凝神,握刀的手指微微發顫。
歷經三次補刀修正,一方略顯稚拙的印章終告完成。蘸取朱砂印泥,安琪鄭重拓下人生首枚篆刻作品時感慨:“課堂上雖學過‘印者,信也’,卻不承想方寸之間竟濃縮著‘人無信不立’的千年智慧。”這場集射禮、篆香、拓印于一體的文化體驗,正是孔子研究院破解跨文化傳播難題的創新實踐。
2025年“國際中文日”活動中,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篆刻導學崔峰正在教留學生篆刻技藝和印信內涵。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方向。
現在,孔子研究院不僅高標準建設了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還針對全球孔子學院學生、國外賓客、留學生在儒家文化理解上的天然困難,精心設計文化體驗項目,有效拉低了跨文化交流的門檻。
“過去,在開展對外傳播時,我們總是過度依賴語言教學去傳遞文化內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播效果。”孔子研究院學術交流部部長、海外儒學研究與傳播中心副主任宋瑩表示,于是,“春秋講壇”數次組織中外學者進行交流會商,一致認為應強化體驗式活動的權重,并通過文化“兩創”加深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如今,系列研究成果在各類對外傳播活動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作為孔子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孔子故里知名公益系列文化講座,“春秋講壇”不僅遍邀國內外儒學大咖,就儒學的正本清源和守正創新做好時代化詮釋,更是打造多維融合傳播矩陣、促進多元文明交流互鑒。截至目前,“春秋講壇”已累計舉辦各類主題講座130余場次,出版《“春秋講壇”學術講演錄》兩輯,先后有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奧地利等國家和地區的90多位專家學者登臺演講,并對演講內容進行轉化,受眾達10萬余人次。
如果說“春秋講壇”是攀登學術峰巒的云梯,那么“孔子講堂”則是灑向阡陌街巷的甘霖。這場“及時雨”通過儒家文化的轉化落地和推廣普及,讓“仁義禮智信”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中國人講究家和萬事興,其中關鍵,便是和諧的夫妻關系。《中庸》中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5月10日,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富榮帶著“孔子講堂”來到了曲阜市魯城街道闕里社區,就“夫妻相處之道”給出了屬于自己的理解。
去年,孔子研究院創新打造“孔子講堂”文化傳播新平臺,以院內學者為固定班底組建宣講團,從長期從事文化傳播事業的社會人員中遴選精英充實隊伍。宣講團成員根據個人研究領域和興趣專長進行分眾化課程設計,定期把儒家文化送進學校、企業、社區等基層一線,針對孩子的“活化經典”、圍繞商戶的“厚德儒商”、貼近社區的“近鄰·說”等一大批廣受歡迎的課程很快便“新鮮出爐”。截至目前,從長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學校、企業、社區等選取了10個點作為孔子研究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習所,開展各類活動100余場。(孟一 孔勇)
紅色朱村今更紅
5月16日一大早,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講解員王經臣便來到館里,他先在各展館仔細轉了一圈,又連忙回到辦公室開始準備一天的講解工作。
“1944年的除夕夜,24名年輕的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戰士,為保護我們朱村村民不幸犧牲。”游客到來,王經臣立馬進入工作狀態。建館之初,紀念館只有王經臣一位講解員,隨著游客量的增加,王經臣多了7位講解員新同事。
講好紅色故事,是朱村奔向好日子的方式之一。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臨沭縣曹莊鎮朱村,觀看這個抗戰初期就建立黨組織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區群眾生產生活。總書記叮囑當地干部,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形成促進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這些年,我們不斷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發展紅色產業,帶動大伙共同致富。不僅是朱村,縣里以片區思維、共富理念推動朱村周邊村莊一塊兒發展,共同進步。村民的口袋鼓起來了,縣里又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活動,結合鄉村振興創新開展‘百千工程’,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創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夯實了基礎。”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欽介紹,在產業方面,臨沭縣充分發揮片區內朱村現代農業產業園、歐拉柳編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帶動作用,引領村居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經營。
奔赴好日子的路上,紅色故事的內容也在豐富。“最開始我只講‘鋼八連’和朱村的紅色歷史,現在還講臨沭的柳編文化和導沭整沂工程,更要講好沂蒙精神。”王經臣說。臨沭縣修繕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并以老館為核心修建了新館,相繼建成了沂蒙支前館、導沭整沂館等多個紅色展館,建成紅色朱村旅游區。
“講解仍然是我們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但現在形式更豐富了。”臨沭縣朱村柳韻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經理徐芹鵬介紹,景區結合現有的紅色展館,面向社會群體開展研學活動,創作推出《槍聲就是命令》《第一碗餃子祭英烈》等舞臺情景劇。“今年4月,我們又推出了沉浸式研學,下周將接待研學學生大約800人。”徐芹鵬說。
“通過發展紅色文旅,朱村從一個偏僻的村莊變成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村,每年要接待游客五六十萬人,我們的日子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越來越好了。”王經臣說。
朱村之變,已逾鮐背之年的“老支前”王克昌感觸頗深,“這十幾年來變化太大了,現在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樓房,路面硬化了,家家戶戶門口都停著小汽車,年輕人只要不懶,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我們老區人民過上了好日子。”(王思晴 陳曉婷 盧星辰)
戚繼光的故事,“紅領巾”講給你聽
“戚繼光抗倭多年,身經百戰,是實至名歸的戰神。戚繼光的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5月18日上午,蓬萊閣景區戚繼光紀念館,一位佩戴紅領巾的小講解員完成講解。身邊的幾十名游客由衷地鼓起了掌,一位來自福建的游客說:“戚繼光在福建抗倭的事跡,我們很熟悉,沒想到戚繼光的老家在蓬萊。”
從清明節開始,16名“紅領巾講解員”陸續在戚繼光紀念館上崗。每個周末,小講解員們給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講戚繼光故事,深受大家的歡迎。
2018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登上蓬萊閣,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情況,回顧愛國將領戚繼光操練水師、保衛海防的歷史。總書記強調,我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畫卷。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要加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讓優秀文物世代相傳。
“近幾年,蓬萊閣景區加強文物保護力度,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講好戚繼光故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蓬萊閣景區管理服務中心黨委委員,文物部部長溫麗艷說,2018年以來,蓬萊閣景區在原備倭都司府基礎上,改建戚繼光紀念館,并整合古船博物館、振揚門、太平樓的文化文物資源,建成膠東黨性教育基地蓬萊教學區。將戚繼光文化、海絲文化、海防文化與旅游資源深度融合,把景區打造成為傳播戚繼光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戚繼光紀念館接待了游客13萬余人次。在戚繼光紀念館館長于艷艷看來,這對一家國家三級博物館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與蓬萊閣國家5A級景區在一塊,人流量大,這是我們講好戚繼光故事的重要優勢。”于艷艷告訴記者,改造之后的戚繼光紀念館,深入挖掘了戚繼光精神,完整再現了一代戰神戚繼光的光輝一生,成為到蓬萊閣旅游必看的景點。“去年我們一年接待游客350多萬人次,其中70%的游客都會到戚繼光紀念館。”
除了紅領巾講解員,蓬萊閣景區還邀請黨員干部、志愿者、專家學者等社會力量參與義務講解。講解員們還會走進蓬萊區的中小學校,把英雄故事、絲路故事送進課堂。(從春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