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建水拜謁孔廟,是意外之喜。
我老家濟寧是標準的孔孟之鄉,離曲阜一箭之地。我小時候跟著大人逛孔廟,讀書時與同學一起游孔廟,工作后曾參加過曲阜的祭孔活動,后又攜妻兒參觀孔廟,還因工作關系在許多發達地區考察過當地的孔廟,總之,對孔廟算是比較熟悉。所以,當帶隊下基層演出路過建水朋友邀請游覽孔廟時,我內心并不積極。憑著自己孤陋寡聞的感覺,認定邊陲地區的孔廟不會有什么特別之處,但礙于情面,只好勉強應諾。豈料這臨時添加的行程,倒讓我意外接受了一次傳統文化教育,切身感受到圣人余澤遠播的巨大魅力。
建水孔廟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歷經元明清三代擴建修葺,終成中國南方最大的儒家圣殿,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對稱布局,由一殿、二廡、二堂、二閣、三祠、八坊組成,占地140余畝,規模僅次于曲阜的孔子家廟。建水孔廟遺存不少獨一無二的文物古跡,享有“規制弘敞,金碧壯麗,甲于全滇”之美譽。
是日,跨過“太和元氣”牌坊正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遼闊的泮池,據說面積超過45畝,是全國文廟中最大的“學海”。池中建有三座石橋,中間是狀元橋,兩側為秀才橋,暗含“學海無涯苦作舟”之意。沿著泮池青石板古道前行,池畔的參天古木與藍天白云倒映水中,微波中搖動的古建筑給人以時空穿越的幻覺,游人仿佛成為懷揣知識渴望與夢想的學子,跟隨先賢腳步奔向神圣的殿堂。
泮池的盡頭,一座刻有“洙泗淵源”鎦金大字的巍峨牌坊標志其為孔廟的正式入口。牌坊為四柱三間五樓式的石料結構,雕刻精美,氣勢宏大,屬于建水孔廟獨有的標志性建筑。所謂“洙泗”,當指流經曲阜的洙水和泗水,系孔子當年講學和傳播儒家文化的地方。而以洙泗為淵源,意在表明此孔廟與曲阜孔廟一脈相承,是儒家文化在滇南大地的源頭和根本。
漫步于孔廟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座宏闊莊嚴的歷史文化博物館之中。雖然整體規制承襲文廟傳統,建筑風格卻將滇南特色與中原文化融為一體,表現在青磚灰瓦和木雕、石雕的造型上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里的每一塊石碑、每一幅匾額,無不清晰記錄著儒家文化在建水的傳播與發展。文昌閣內,供奉著文昌帝君,是古代學子祈求功名的圣地;魁星閣上,魁星點斗的塑像栩栩如生,寄寓了文運昌盛的美好愿望。尤其是欞星門的構架既保留了孔廟欞星門特有的坊式結構,又巧妙借鑒了地方門樓建筑風格,四棵中經柱穿脊而出,柱頂上罩有明代盤龍青花瓷罩,下段裸柱上刻有木制雕龍,歷經二百余年風雨侵蝕屹立不朽,這在全國文廟建筑中絕無僅有。
跨過高大壯觀的朱紅色大成門門檻,一處青磚鋪地、古樹參天的開闊庭院豁然鋪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盡頭即孔廟主體建筑大成殿所在。這是一座五開間、三進深的單檐歇山頂五架抬梁式建筑,斗拱七踩雙昂,頂面重檐歇山,黃色琉璃瓦覆蓋其上,屋脊透雕的琉璃金龍和吻獸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殿內供奉著至圣先師孔子的塑像,后墻上方懸掛著康熙親筆為建水孔廟所書的“萬世師表”匾額。目前各地所有孔廟均掛有藍底金字的“萬世師表”匾額,普遍采用的是康熙于1684年為曲阜孔府所題的字樣。而建水孔廟紅底金字的“萬世師表”匾額是個例外——1702年應建水地方官員為祈求邊疆文運昌盛特意奏請,康熙欣然同意再次題寫的同樣四字。
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前檐左右兩根通高5米雕著“魚躍龍門”的露明輔柱。石刻采用立體浮雕技法,分上、中、下三層,上部是用高浮雕與鏤空雕結合的龍騰祥云圖案,中部為“魚躍龍門”的瞬間,底部是洶涌的波濤,用以激勵學子逆流而上、化魚為龍。雕塑的細節刻畫極為精細,鯉魚蓄力騰躍的瞬間動態逼真,鱗片、水紋清晰可見,展現了工匠高超的浮雕技藝,堪稱滇南石雕技藝的巔峰之作。盡管,這兩根采用本地整塊青石雕琢而成的龍柱,尚不足以與曲阜孔廟大殿前雙龍對翔的深浮雕龍柱相媲美,但用神話題材可以巧妙避開“素王”配龍紋的僭越之嫌,且雖經數百年歲月淘洗,其石質堅硬細膩、紋理清晰畢現的風貌依舊不減當年,理應也算作獨具一格的藝術珍品。
最具特殊意義的是,建水孔廟還設有全國唯一的寄賢祠。這個廟中祠堂是為紀念明代貶謫官員王奎與韓宜可而建立。洪武年間,這兩人因事遭貶云南,在窮困潦倒之際,受到當地軍政長官高度禮遇,雖系戴罪之身,卻被隆重邀入文廟學宮,為臨安子弟授課講學,且功績卓越,無意中扮演了邊陲文化荒野的執燈人角色。百年之后,建水人在文廟內“構祠三間,以棲公神”。目下,寄賢祠內塑有二人并排坐像,接受后人禮拜。看來邊陲自有邊陲的主張,文廟里的祭奠亦非至圣先師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所專享,在建水,為儒學傳播有巨功者,同樣得到了分享一炷香火的敬意。
匆匆游覽,收獲很大,也感慨良多。這深藏不露的中國第二大孔廟,不僅是一座規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古代建筑群,更是一方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化圣地。它地處邊陲,雖比不上曲阜孔廟作為孔子家廟的莊嚴神圣,也遜于北京孔廟作為國家級祭孔核心場所的皇家色彩,卻是儒家文化在西南地區傳播與發展的重要標志,體現了中原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作為古代臨安府所在地,僅明清兩代,建水及其周邊共出過進士110余名、舉人640余名,而且還出了云南歷史上唯一的狀元袁嘉谷,這不僅無可爭辯地訴說著儒家文化在彩云之南生根發芽的輝煌歷史,還成為建水作為“滇南鄒魯”“文獻名邦”的重要見證。
原標題:《滇南謁孔廟》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黃瑋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云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