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即將實施的9項‘灣區標準’,涉及產業、營商、文化等方面。”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陳新烈在市場監管總局21日舉行的推動“灣區標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軟聯通”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到,通過充分發揮“灣區標準”的“軟聯通”作用,有效推動了三地在基礎設施、民生、人文等領域互聯互通。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介紹稱,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與粵港澳三地緊密協作,大力發展“灣區標準”,助力國際一流灣區的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灣區標準”的總數已經達到235項,覆蓋交通、醫療、食品、養老、托育、氣象、餐飲、文化等領域。
據陳新烈介紹,新一批即將實施的9項“灣區標準”,涉及產業、營商、文化等方面,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聚焦大灣區的科創成果和前沿技術。包括《印刷流程控制的色調值(CTV)計算及應用要求》《橋島隧一體化建(構)筑物防雷技術規范》《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工程規劃設計規范》3項標準。
第二類聚焦三地政務商務合作。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跨境身份認證技術規范》《珠寶零售企業經營規范》《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標規范》3項標準。
第三類聚焦大灣區特色文化民俗。包括《潮菜 魚丸(湯)》《潮菜 姜醋蛋》《進口魚膠追溯通則》3項標準。
肖寒表示,從實施效果上看,“灣區標準”正逐步成為大灣區建設的亮眼名片。“灣區標準”作為粵港澳三地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共需、共享的載體,已成為越來越多灣區人的共識。“灣區標準”的研制主體持續增加,目前已經發布的235項“灣區標準”,共有3563家(次)單位參與,其中,內地單位2752家(次)、香港單位499家(次)、澳門單位312家(次),涵蓋了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灣區標準”的實施意愿在持續提升,聲明使用“灣區標準”的單位數量達到了6827家(次),其中,內地單位5710家(次)、香港單位682家(次)、澳門單位435家(次)。“灣區標準”的落地場景也在持續拓展,“灣區標準”被社會各界作為技術規范、服務指南、培訓指引廣泛使用。(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
(責任編輯:殷俊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