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2日訊當“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高校該如何為制造強國戰略輸送兼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卓越工程師?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用一套“紅色基因鑄魂、實踐平臺筑基、創新生態賦能、階梯培養提質”的組合拳,交出了亮眼答卷。
5月21日,2025第五屆“全國主流網絡媒體重慶教育行”走進重慶理工大學,來自全國40余家主流網絡媒體的記者組團探訪該校機械工程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紛紛點贊其“思政引領-平臺賦能-生態營造-階梯培養”四位一體育人模式。
思政引領:鍛造新時代的“紅色工程師”
2024年12月16日,機械工程學院首屆“AI共創思政案例”大賽圓滿落幕。這場以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的創新賽事,不僅為學生搭建了展示思想深度與創新能力的平臺,更以數字化手段拓展了“大思政”格局,為學院“紅色基因鑄魂”工程注入科技動能。
學院舉辦首屆“AI共創思政案例”大賽
近年來,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將思政教育視為“鑄魂工程”,通過“黨建引領、課程融入、實踐淬煉”三維聯動,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體系,為科技人才培養注入“紅色基因”。
學院以黨建為核心,借重慶市“雙創”標桿院系建設之機,支部勇擔使命。在履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職責中加強精神引領,挖掘愛國基因與紅色資源,以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以“黨建 +科研”為載體,圍繞“匯聚隊伍、承擔項目、產出成果、培養人才”目標,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
同時以“課程思政”為紐帶,構建“教師-課程-學生”三層次育人體系。培育出2個重慶市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團隊、2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以及18項重慶市教育類項目(含 7項課程思政項目),推動專業教學與價值塑造同頻共振。
實踐淬煉礪行,學院秉持“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原則,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系統技能技術,強化獨立思考、質疑創新、敢闖會闖的探索精神與意志品格。
學院開展“智慧助農”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平臺賦能:打造創新實踐的“多維沃土”
在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創新基因始終與紅色血脈同頻共振。學院以“內外融通、資源協同”為原則,構建起“1+2+3”立體化科創實踐生態,讓家國情懷與科技夢想在青年學子心中生根發芽。
2024年底的第十四屆田徑運動會上,學生自研的仿生仙鶴飛行器驚艷亮相。12人團隊歷時數月攻關,將東方詩意轉化為科技杰作:雙電機轉向系統與流線型機翼設計突破氣動穩定性難題,碳纖維復合材料實現輕量化與強度的平衡,歷經數百次試飛迭代終讓“仙鶴”翱翔天際。這一創新實踐,正是學院育人模式的生動注腳。
仿生仙鶴飛行器制作團隊合影
據悉,“1+2+3”平臺體系以重慶市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為核心樞紐,整合 1000㎡開放式雙創空間,搭建一站式服務綜合體,覆蓋科創項目全流程,年均服務超2000人次,為學生提供堅實實踐平臺。
學院還將重慶理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和科創社團實踐賦能平臺作為兩大創新引擎。未來技術學院聚焦未來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秉持先進理念,構建本碩博貫通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科創社團實踐賦能平臺則通過多維度活動矩陣和品牌賽事,形成四級競賽培育體系,年均吸引200余支團隊參賽,激發學生創新潛能。
學院設立各類科創社團
此外,學院創新構建了一個由“專業講師+企業講師和朋輩導師”組成的三師協同團隊。專業講師夯實基礎,企業講師強化實踐導向,朋輩導師通過多種形式分享技巧、幫扶低年級學生,形成良好傳承氛圍,助力學生在科創道路上不斷成長。
學院構建“專業講師+企業講師+朋輩導師”的三師協同團隊
生態營造:創新基因的“薪火永續”
在創新人才培養中,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以“傳承——實踐——輻射”為主線,構建“引導創新——愛上創新——傳遞創新”文化生態,通過多維育人場景與長效激勵機制,形成“成果引領、文化共生、輻射影響”的良性循環,讓創新基因融入學生成長內核。
學院以“納米時柵”等原創成果為支點,撬動創新鏈、教育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依托時柵位移測量技術,聯合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華中數控等龍頭企業,共建高端裝備產業群,將前沿技術轉化為教學資源,破解跨專業人才培養難題。例如,通過科產教三鏈融通模式,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真實項目,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在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學院斬獲全國一等獎2項,獲獎數量居重慶市屬高校前列。
學生團隊在參賽期間接受央視CCTV7的專訪
學院通過“第二課堂”打造“文化引領,創教融合”氛圍。定期舉辦“機械創未來”主題沙龍,邀請科學家、行業領軍人及校友分享經驗,內容涵蓋大國重器研發與考研就業指導,搭建跨代際創新對話平臺。同時,組織專家學者、工程師、勞模工匠等為研究生講授微黨課與思政課,將家國情懷融入科研實踐。例如,在“士繼航模隊”三登央視的背后,是師生將思政教育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縮影——仿生蝴蝶作品不僅獲得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更作為唯一受邀作品亮相決賽閉幕式,引發社會熱議。
科創十分鐘活動現場
學生科創成果持續亮相國家級展覽,獲新華社、人民網等主流媒體深度報道,形成品牌示范效應。學院以創新實踐為紐帶,將育人成果轉化為社會影響力,激勵更多學子投身科技創新,讓創新精神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階梯培養:孵化雙創的“青春火炬”
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以學生為主體,強化“全覆蓋保障、個性化培養、進階式訓練”的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模式,成效顯著。
在全覆蓋保障方面,學院形成“導師——學分”雙軌驅動機制。推行“全員科創導師制”,為每位學生配備導師并納入績效考核;實施“科創學分矩陣”,將科創實踐納入學分認證,實現全體學生創新能力基線培養。
個性化培養上,構建“競賽——訓練——立項——孵化”四維聯動軌道。搭建“院——?! 獓彼募壐傎愺w系,精準挖掘學生潛能;開發模塊化訓練,支持學生自主組合學習;依托“開放式科創立項”,鼓勵學生自由選擇項目實踐;通過“金種子揭榜”孵化原創創業項目,實現科創素養靶向鍛造。
進階式訓練中,構建分層立體培訓體系。以標準化基礎訓練啟蒙創新思維,專業訓練強化實踐能力,綜合訓練計劃提升創新素養,創業孵化計劃鏈接產業資源、推動成果轉化,形成“基礎實踐——專業攻關——系統創新——產業應用”全鏈培養路徑。
指導學生進行科創訓練
近年來,學生科創競賽獲獎數量與質量雙提升,獲國家級獎100余項、省部級獎300余項。2025年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數字孿生挑戰賽獲獎數居全國第一,2024年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獲獎數居重慶市第一,2021年胡東森等人還奪得中美青年創客大賽特等獎。
學院在2024年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上收獲頗豐
學校以制度為基、平臺為翼、師資為舵、文化為魂,構建“全員參與、全程貫穿、全方位協同”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未來,學院將持續奮斗,培養兼具創新力、實踐力與家國情懷的卓越工程師,為“中國智造”貢獻力量。
閃電新聞記者 劉萌 重慶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