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廣州報道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六周年之際,粵港澳大灣區多層次合作體制機制日趨成熟,產業協同水平不斷提升。
帶著開放的基因,粵港澳大灣區正朝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目標邁進。政府、學界等仍在努力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之策,為大灣區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5月20日至21日,由國務院參事室主辦、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承辦的“2025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廣州舉行,圍繞“錨定‘一點兩地’戰略定位 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題展開交流和討論。
在粵港澳大灣區,眾多一流的基礎研究機構支撐著大灣區走向國際一流灣區。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在論壇上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把科技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對整個國家發展而言,科技創新是核心,而培育人才也是港科大(廣州)在廣州辦學的重點,“加州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學培養高端人才,帶動了IT產業發展,這也有助于全世界產業的發展,所以當時港科大(廣州)想采取類似的模式,希望帶動中國高端產業的發展。”
進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關鍵期
過去六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從一張藍圖逐漸變為實景,經濟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今年初,廣東21個城市2024年經濟數據公布,大灣區內地9市繼續為廣東經濟挑大梁,9個城市GDP占比超八成,達到115365.1458億元。隨著香港2024年GDP預估同比上升2.5%,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2024年GDP有望跨越新的萬億臺階。事實上,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已達1.99萬億美元,經濟總量超越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并駕齊驅。
伴隨著經濟“加速跑”,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布局等方面實現了令人炫目的發展速度。當前,大灣區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超萬億元級產業集群,還有3個5000億級、7個千億級和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一大批科創平臺、科學基礎設施布局落地。在大灣區布局的華為、騰訊、比亞迪等行業領軍企業已然成為中國科創的名片。
獨角獸往往代表著未來變革的力量,它們代表的科技水平也將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2024年,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在會上表示,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融合發展、區域產業鏈分工協作持續深化,融合疊加效應逐步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制造業領域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之一,發展基礎條件更加堅實。”
面對“十五五”這一關鍵窗口期,粵港澳大灣區正圍繞著協同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培養三大維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正值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進入關鍵期,胡祖才指出,在這個階段,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仍面臨較多挑戰,“首先,是外部環境巨變沖擊明顯加大,大灣區經濟或會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其次,粵港澳大灣區基礎研究水平還需提升,在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要提升;第三,區域產業鏈協同融合發展程度仍要提升。”
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外界難免會將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先進灣區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水平進行對比。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藍海濤表示,大灣區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領域是優劣勢并存,比如經濟增長速度快、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其他國際灣區、大灣區制造業增加值在四大灣區遙遙領先等,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所在。與此同時,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還能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產業體系建設能力:“第一,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基礎研究投入占比;第二,是提高管理規則制度國際化水平,最直接的途徑是增加外籍科研人員的數量;第三,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惡化,特別是國際產業經濟發展秩序難以預期;第四,在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壓力下,粵港澳大灣區在高端產業方面投入仍然不足。”
對此,會上專家各抒己見,紛紛提出建設性建議。胡祖才認為,“首先要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大灣區產業競爭力;其次,加快推進區域協同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增強大灣區產業發展的韌性;第三,推進大灣區產業與國際產業供應鏈融合,拓展大灣區產業發展的空間和影響力,特別是加強粵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互聯互通,吸引國際要素高效配置,強化大灣區國際門戶的功能;第四,推進數字、綠色、文化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推動大灣區產業邁向中高端。”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參事室)副局長(副主任)紀敏則從金融的角度給出建議。他認為,要支持香港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創造條件讓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樞紐是下一步的重點;其次,是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深圳、廣州這些金融中心城市要抓住機遇,通過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降低要素流動成本,吸引全球金融資源集聚;第三,讓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當中發揮更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比如在科技金融和養老金融方面發揮優勢。
高新科技聚集賦能產業
世界級灣區的背后,往往有一流的基礎研究機構作為支撐。斯坦福的工業園區和加州伯克利大學的輻射實驗室,是硅谷崛起的基礎。得益于眾多創新要素的集聚,這些灣區也成為了全球科技創新樞紐。
就目前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確立了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為此,大灣區不斷增進科學研發的投入。數據顯示,2023年,大灣區的R&D經費支出近5000億元,比2018年增加了2100多億元,平均年增速超過了30%,可見大灣區對科技創新的重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科技創新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大灣區創新要素迅速聚集,產業體系日漸完備,人力資本、金融服務的發展優勢不斷積累,逐步邁向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
王一鳴進一步強調,“從科技投入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的研發費用已經突破4000億元,其專利授權的有效發明專利應用量也是全國第一,大灣區正在成為國家重要的創新的策源地,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重大創新平臺和科技基礎設施的布局上也是突飛猛進。而且,科技創新也在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這也是大灣區相對其他地區來說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因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正在加快確定,初步構建起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和科技金融加人才支撐的全鏈條創新局面。”
科技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創新生態是由基礎研究、應用技術和金融支持“三駕馬車”組成的。對創新生態的構成,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王茤祥提出幾點建議,他表示,首先要以一流大學優勢學科為依托及加以延伸,建設專業性信息研發機構,加快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培育高精尖企業;其次,要發揮大灣區的國際化優勢,加強吸引國際高端創新資源,設立國際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用世界智慧來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依托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或者創新聯合體;再者,是推進協同共生,合理分配資源,特別是一流學科的高級人才,考慮如何才能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為例,自2024年以來,廣州市政府多次提出推進“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建設。高標準建設創新區,是助力廣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承載地的重要舉措。倪明選建議,創新區以“AI技術策源核、產教科教融合創新園、粵港澳青創示范園、數字化未來產業孵化園”組成“一核三園”的建設架構。
他向記者表示,加州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學培養高端人才,帶動了IT產業發展,這也有助于全世界產業的發展,所以當時港科大(廣州)想采取類似的模式,希望帶動中國高端產業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