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蘇聯“最蠢的元帥”,軍中同僚都瞧不起他,軍事會議發表觀點時,他的話總是牛頭不對馬嘴。
往往這個時候,斯大林都會當眾批評他,批評過后,又以老大哥的身份給他梳理軍情戰況,只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時間,他就從少將處長晉升成了蘇聯的元帥。
不僅和蘇聯的頭號戰將朱可夫齊名,還是斯大林身邊的紅人,二人私底下交往密切,他甚至可以自由出入斯大林的辦公室。
要知道,斯大林可不是嘉靖帝,多少個嚴嵩也無法左右斯大林。
那么,這樣的“蠢材”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晉升的?斯大林看中了他身上的哪一點呢?
基輔告危臨危受命
1942年6月,德國單方面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結了精銳的裝甲部隊,向東突破1500公里,直接打進了蘇聯本土,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德軍就深入到了蘇聯的腹地,軍事重鎮基輔岌岌可危,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高層立馬召開了作戰會議。
斯大林和朱可夫
彼時的蘇聯的總參謀長是朱可夫,他認為眼下德軍勢頭正盛,前線戰況并不理想,最好的應對方法是避其鋒芒,積蓄力量后再作出反擊,要確保一擊制勝。
但斯大林認為絕不能向德軍示弱,蘇軍要做到寸土必爭,更何況基輔既是軍事重鎮,又是蘇聯的糧倉,一旦棄守后果不堪設想。
兩人為此吵得不可開交,斯大林一怒之下直接免去了朱可夫總參謀長的職務,還把他發配到了基輔前線去帶兵作戰。
從后來基輔會戰的結果來看,朱可夫的預判還是準的,基輔失守,蘇軍損失巨大。
但同時也為莫斯科的防御拖延了時間,二人的想法各有優缺點,其實只需要雙方靜下心來磨合,肯定會有更好的結果。
朱可夫
可當時斯大林作為蘇聯的領導人,已經被國內的“個人崇拜”沖昏了頭,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決定都是正確的,不管是誰都無法和他相提并論。
朱可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免去了職務,接替他的人叫沙波什尼科夫,華西列夫斯基作為沙波什尼科夫的弟子,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兼任作戰部部長。
不過沙波什尼科夫并沒有在總參謀長的位置上坐太久,他的性子太過軟弱,和性如烈火的朱可夫是兩個極端。
在斯大林面前他從來不敢據理力爭,這就導致他沒辦法阻止斯大林的錯誤決策,沙波什尼科夫深知自己無法勝任,于是以身體抱病為由辭去職務,推薦華西列夫斯基出任總參謀長。
就這樣華西列夫斯基接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短短一個月里,他從少將處長晉升為上將,又被任命為總參謀長,晉升的速度令人咋舌。
華西列夫斯基
不論是朱可夫還是沙波什尼科夫,都是軍中大佬級別的人物,二人都無法處理好和斯大林的關系。
而名不見經傳的華西列夫斯基,卻能讓斯大林對他百般重視和喜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聰明、低調!
出身平凡為保家衛國參軍
華西列夫斯基出生非常平凡,家里沒有軍方、商人的背景,父親只是一名教堂的神父。
雖然工作比較體面,但神父的收入并不高,再加上家中有好幾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十分拮據,為了緩解家里的經濟壓力,華西列夫斯基年幼時,就常常在菜地里干活。
因為父親是神父,華西列夫斯基求學期間上的也都是神學學校,父親對他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他以后能繼承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到教會的工作中去。
圖片來源網絡
青年時期的華西列夫斯基一直以此為目標,一直到他上大學后接觸到了進步運動,思想才逐漸發生了轉變。
彼時還處于沙俄時期,工人們為了反對資本家的剝削選擇罷工,不少學校的學生也在積極響應,這些事情都給華西列夫斯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1941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作為參戰國之一的沙俄開始擴充軍隊,在國內各地大肆招募男青年入伍,以保障部隊有充足的戰斗力。
曾受過進步思想影響的華西列夫斯基,看到軍隊打出的保家衛國的宣傳語,心中燃起了濃濃的愛國之情,想要參軍入伍為國而戰。
他和幾個朋友說了這件事,幾人一拍即合,當即決定提前從神學學校畢業再去上軍事學校,就這樣華西列夫斯基成為了一名準軍人。
華西列夫斯基的軍校生涯只持續了短短4個月的時間,因為前線的戰事吃緊傷亡嚴重,再加上部隊中軍官傷亡嚴重,華西列夫斯基提前上了前線,正式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屢立戰功后選擇退伍
4個月的突擊訓練讓華西列夫斯基完成了蛻變,因為一心只想要保家衛國,到前線的他沒有絲毫畏懼,總是身先士卒,表現十分勇猛。
因為在作戰過程中表現優異,21歲時他從準尉升任上尉,還被任命為代理營長,彼得格勒革命爆發后,沙俄軍隊開始分化成了兩個陣營。
一派認為應當堅定地維護沙俄的統治,另一派則認為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士兵,甚至是群眾的身上。
華西列夫斯基在軍隊中能和士兵們打成一片,在接觸到布爾什維克黨后,他堅定不移地選擇了蘇維埃政權,但這也導致他在軍官階層中遭到了排斥和冷遇。
眼看著部隊內部的分裂不斷加劇,雙方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不愿再身陷政治斗爭旋渦中的華西列夫斯基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他不想再為沙俄的軍隊效力,在見過戰爭的殘酷后,他只想過和平的生活,于是他選擇退伍,回到自己闊別已久的家鄉,做起了軍訓處的教官,后來又進入了一所小學,成為了一名老師。
華西列夫斯基還撿起了自己參軍前的夢想,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農學家,為國內農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然而好景不長,這種安寧的日子只過了2年就被打破了,華西列夫斯基只好重返部隊,又重啟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加入紅軍步步高升
彼時國內的局勢愈發緊張,白俄反動勢力伺機重奪國家掌控權,雙方的戰斗也越來越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華西列夫斯基應征入伍,因為有過戰斗經驗他被任命為排長。
1919年9月,鄧尼金率領的15萬白衛軍占領了烏克蘭的大半領土,隨后一路勢如破竹直指莫斯科。
為了扭轉頹勢紅軍不得不啟用沙俄軍隊中的軍官,因為作戰和指揮經驗豐富,華西列夫斯基被調到了圖拉步兵師的副團長。
此后華西列夫斯基隨軍多次參加戰斗,在作戰的過程中他展現出了極高的指揮天賦,這也讓他的想法發生了改變,在他看來或許軍人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國內戰爭結束后,華西列夫斯基在10年里,在各個部隊擔任團長一職,期間還曾去軍校進修過一年,這為他后來的指揮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5年華西列夫斯基被授予上校軍銜,一年后他以第一期學員的身份,進入總參軍事學院深造。
畢業后他進入了總參謀部,先后擔任過訓練部部長,作戰部副部長等職務,4年的工作讓華西列夫斯基開闊了眼界,對國內的武裝力量有了更充分理解。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華西列夫斯基和總參謀部的同僚都一致認為,未來德國將會是蘇聯主要的敵人。
為了提前預防蘇德之間爆發戰爭,華西列夫斯基和同僚們一起,擬定了如何擊退德國入侵的作戰計劃。
因為表現優異,華西列夫斯基也得到了斯大林的關注和認可,在一次宴會上,斯大林曾主動詢問:“你為什么不在經濟上,給予你父母一些幫助呢?”
華西列夫斯基聽完搖了搖頭說道:“當年參加革命,為了不讓父母受到牽連,我早已和他們斷絕了聯系。”
斯大林當著眾人的面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現在應該和他們重新建立聯系,準許的命令可以直接報告給總參謀部的黨組織。”
斯大林對于華西列夫斯基是頗有好感的,不過指揮經驗豐富,工作表現出色,都不是華西列夫斯基能出任總參謀長的決定性因素。
主動示弱以退為進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功高蓋主”,即使你對“主”沒有其他想法,但“主”認為你有想法,你就一定是有想法的!
華西列夫斯基能穩坐總參謀長的位置,決定性的因素是他懂得以退為進,他深知斯大林需要的是一個平庸且聽話的總參謀長,這樣才能凸顯出他的能力。
因此華西列夫斯基處處示弱,凡是軍事決策不管大事小情,他都會先告知斯大林后再做決定,在開軍事會議的時候,輪到他發言時總是顛三倒四,語無倫次。
每次斯大林都會嚴肅地批評他,然后再針對他所提出的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同僚們看著華西列夫斯基的表現,都覺得他是不折不扣的蠢材,然而他的這種做法卻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因為表現得足夠平庸,所以斯大林對他沒有敵意相反兩人相處得十分愉快,表面上看華西列夫斯基對作戰指揮一竅不通,可他每次發言都會給作戰計劃定下正確的大方向。
只要大方向不出差錯,具體的內容完全可以由斯大林帶領著眾將來完善,如此一來制定計劃的功勞就落在了斯大林的頭上,極大地滿足了他自負的性格。
華西列夫斯基就是在潤物細無聲之中,默默地影響著斯大林所做的決策,他才是那個圓滑且世故的聰明人。
對于華西列夫斯基的表現斯大林十分受用,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華西列夫斯基是為數不多能夠不打報告,就隨意進出斯大林辦公室的人。
在私下華西列夫斯基也懂得把握時機,他總會趁著斯大林心情不錯的時候,找斯大林喝茶閑聊,當然聊得最多的就是衛國戰爭的局勢。
他總會輕描淡寫地拋出問題,漫不經心地和斯大林討論,在幾天之后的軍事會議上,華西列夫斯基一如既往地說錯了話。
斯大林立馬接過話題,一項一項地布置完了軍事任務,每一項都環環相扣,讓在座的將領都忍不住拍手叫好。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唯我獨尊的斯大林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一些關鍵節點的思路想法都是由華西列夫斯基在幕后貢獻的。
在他的輔佐下蘇聯戰局開始扭轉,不可一世的德軍被死死地攔在了莫斯科的郊外,再也無法前進一步。
不過華西列夫斯基的這種大智若愚的精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總參謀長這個位置也并沒有看上去那么容易。
曾受盡誤解卻不以為然
因為常常在斯大林面前裝傻,同僚們對于這位被斯大林一手提拔上來的總參謀長并不感冒,在聽到他顛三倒四的發言時,更是有不少人在幸災樂禍。
有和華西列夫斯基關系親近的同僚也在為他感到難過,他們看到斯大林批評華西列夫斯基時,眼神里充滿著同情。
當作戰軍事會議結束后,都會勸說他:“不成熟的建議,還是不要拿到會議上說了,免得總是挨批!”
華西列夫斯基聽完總是笑著點點頭,下次會議又是如出一轍的表現,久而久之大家也懶得提醒他了。
在眾人的眼里,華西列夫斯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蠢貨”,他本人對于外界的批評卻絲毫不在意。
衛國戰爭結束后,被免去所有職務的朱可夫,特意找到華西列夫斯基詢問他是如何討斯大林歡心的。
華西列夫斯基笑著告訴他:“你和我提的建議都是對的,只不過你過于直白,把他置于尷尬的地位,而我采用迂回的策略,既能讓戰術落到實處,又能體現他的英明神武。”
1942年華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元帥軍銜,他臉上的表情平靜如水,后來斯大林去世,他被遭排擠變成邊緣人物,他也不惱不怒。對他而言能讓前線戰士少些傷亡,比什么都重要。
結語:
華西列夫斯基是一位純粹的軍人,不論是當士兵還是做元帥,他保家衛國的初心從來都沒有改變。
他用自己高情商的手段,輔佐斯大林打贏了衛國戰爭,即便是讓自己背上“蠢貨”的罵名也在所不惜。
晚年的他又經歷了黨內的爭斗,不愿參與黨爭的他如同年輕時那樣,主動辭去所有職務悄然退場。
1977年,華西列夫斯基因心臟病去世,他的骨灰被埋在了紅場的克里姆林宮宮墻,他的名字也將烙在蘇聯的歷史上。
參考文獻:
《文史博覽》《最會討斯大林歡心的蘇聯元帥》
《共產黨員》《斯大林的“平庸”總參謀長》
《中外管理》《如何“領導”斯大林 領導更須懂得示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