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記者 林夢月】在全球化浪潮奔涌、多元文化交融互鑒的時代背景下,西安——這座承載華夏千年文明的歷史名城,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2025年5月19日至21日,來自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等中東歐十三國記者走進古都西安,先后探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大唐不夜城,并出席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開幕式,開啟了一場探尋中國歷史底蘊、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深度體驗之旅。“西安完美詮釋了歷史與現代的交織,這種融合不僅是中國的財富,更是全人類的文明瑰寶。”來自北馬其頓的記者埃莉扎貝塔·納伊德斯卡在參觀大唐不夜城時向環球網記者感慨道,“中國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文明對話,為全球合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古今輝映:文脈傳薪火,科技煥新生
(圖為中東歐國家記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前合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其恢宏的氣勢與厚重的歷史積淀,為記者團揭開了中華文明的神秘面紗。從兵馬俑的考古發掘歷程到秦朝軍事制度的解析,從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到現代文物保護技術的突破,講解員生動地敘述讓千年歷史躍然眼前。隨后舉辦的沙龍活動,更是為中東歐國家記者們搭建了一個與考古專家深度對話的平臺。專家們分享了考古研究成果,解答了記者們心中的諸多疑惑,現場氣氛熱烈而濃厚。羅馬尼亞記者斯特凡?勒戴亞努贊嘆:“現代科技的應用讓千年文明得以永續傳承,這是對人類歷史的致敬。通過數字化復原,我們得以窺見兵馬俑最初的色彩,這里的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古代智慧。站在這里,我仿佛感受到了秦朝軍隊的力量,這是獨一無二的。感覺棒極了!”
(圖為保加利亞記者在大唐不夜城拍攝留念)
夜幕下的大唐不夜城,鼓樂齊鳴,氣勢磅礴,以仿唐建筑為底色,融匯光影科技與非遺,上演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視聽盛宴。斯洛文尼亞記者萬婭·卡夫契奇感慨萬千,她提到在斯洛文尼亞,人們更習慣獨立工作和生活,但在這里看到了中國家庭共享歡樂的場景,令她非常動容,感受到文化的溫度。這種凝聚力,值得借鑒。保加利亞記者韋塞拉·巴切娃被這里的氛圍深深感染,她說:“這座城市充滿活力,仿古街區講述歷史,夜間經濟彰顯創新。這里的仿古建筑、藝術表演恰如其分地體現了西安的“不夜”精神,這座城市正在用創新性的表達講述著時代的故事。未來我一定會故地重游。”
絲路新程:班列通歐亞,平臺促共贏
(圖為中東歐國家記者在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交流)
近年來,中歐班列不斷拓展線路、提升運輸效率,已成為連接中國與歐洲的 “黃金通道”,為推動 “一帶一路” 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在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記者團見證了“鋼鐵駝隊”的繁忙運作。該站開行班列貨物涵蓋新能源汽車、光伏組件、電子設備等,將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穿越山川河流,橫跨歐亞大陸,架起雙向貿易的“共贏之橋”。捷克記者赫列娜·科喬娃在與環球網記者交談時提到,捷克與中國有著悠久的交往史和深厚的文化淵源,現如今捷克正在向中國學習發展經驗。作為一名記者,赫列娜為她的職業感到自豪,“我很高興能通過工作讓更多人了解西安,這里不僅因兵馬俑出名,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還把非常優質的產品帶到了我的國家。”
(圖為斯洛文尼亞記者在開幕式現場合影留念)
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開幕式現場,中東歐國家記者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在新時代積極推動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與強大實力。波蘭記者尼科丹姆·西諾夫斯基表示:“中國是波蘭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雙邊合作互利共贏,意義非凡。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對波蘭的出口額逐步攀升,已超過15%,創歷史新高。希望未來兩年內中國與波蘭貿易合作會有更多務實成果。”
文明互鑒:感知東方韻,共繪全球圖
此次西安之行,中東歐國家記者們用腳步丈量西安的古今交融,用鏡頭記錄絲路精神的時代煥新。對他們而言,這是一次滿載而歸的文化之旅、發展之旅、友誼之旅。他們用親身經歷,見證了中國在歷史傳承與現代發展之間的完美平衡,感受到了中國積極推動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信念。探訪尾聲,斯洛文尼亞記者萬婭·卡夫契奇在接受環球網記者采訪時說道:“這是一次‘回家’般的溫暖旅程,一生都難以忘懷的經歷。讓更多歐洲人讀懂中國,是媒體人的使命,也是世界的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