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全媒體記者 薛佳怡 楊文青發自陜西楊凌
近日,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楊凌分論壇舉行。上合組織成員國代表、農業專家及企業代表相聚在楊凌示范區,圍繞“共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 共謀減貧發展合作”主題展開深度對話,與會嘉賓交流分享鄉村振興、減貧合作、旱作農業等領域的成果與經驗。
2020年,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在楊凌揭牌。基地建設以來,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累計培訓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官員、技術人員2400余名;舉辦面向上合組織國家的農業技術遠程培訓講座49期,5萬多人在線學習。
與會嘉賓來到楊凌種業創新中心、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楊凌良科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旱區農業節水技術與裝備田間展、鄉村振興示范村等地參觀考察,觀摩這些示范園區為國際減貧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01
智慧農業展現新圖景
“一粒種子從播種到收獲僅需42天,整個生產過程僅需要4-5名工人,1人操作計算機下達指令,其他3—4人負責分揀包裝。”在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的植物工廠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設施農業專家李建明向大家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植物工廠技術對農業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未來農業的探索和發展提供了創新的模式和思路。”
據了解,2021年建成運營的植物工廠,是國內首創全自動化垂直農業生產系統,它具備以下四個顯著特點:首先,農作物播種、分栽、采收等各環節全部由計算機控制,真正實現“種子進去、蔬菜出來”的無人化管理;其次,采用立體多層式栽培技術,大幅提升了空間利用率,產量倍增,最高可達24層;再次,采用專有的光配方技術,根據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光照方案;最后,生產車間潔凈度達到十萬級,種植架采用食用級PP材質,確保生產過程的潔凈和產品的安全。
園區的智慧云控制中心,依托大數據平臺進行計算和分析,對園區內所有種植、生產、服務、流動等全過程進行管理、決策和控制,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化、標準化。
外國嘉賓在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參觀。
李建明進一步介紹,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是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在設施農業領域中最為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實訓基地。
02
節水灌溉技術發展與應用的中國方案
中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不均,南北方差異大,旱區占國土總面積52%以上,農業對節水灌溉的依賴日益增強;灌溉可使小麥畝產從150kg提升至450kg,但傳統灌溉技術效率低下;當下受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勞動力成本等問題制約。
基于以上原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節水灌溉專家朱德蘭表示,發展自動化高效節水灌溉迫在眉睫。
在旱區農業節水技術與裝備田間展的楊凌良科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先進種植技術與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相結合,形成教學、研發、示范推廣的一體化綜合展示平臺,為解決不同條件下農業節水灌溉模式提供技術與裝備支撐。
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的智慧云控制中心,依托大數據平臺進行計算和分析,對園區內所有種植、生產、服務、流動等全過程監管,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化、標準化。
走訪中看到,總占地面積1100余畝的園區示范了7種主流的節水灌溉方式,包括平移式噴灌、時針式噴灌、光伏機器人噴灌、卷盤式噴灌、固定式噴灌、微噴灌和滴灌,不同的灌溉模式,推動了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園區也成為節水知識普及、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平臺。
節水灌溉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應對全球資源挑戰的關鍵舉措。楊凌良科智慧農業示范基地,不僅展示了高科技農業的魅力,還為培養新一代農業人才提供了實踐平臺。
03
解鎖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的密碼
村道寬闊整潔,兩旁綠樹成蔭;青磚黛瓦的小樓房錯落有致,房前屋后景觀樹墨綠成景;小河穿村而過,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游弋;獼猴桃園郁郁蔥蔥,藤蔓相互纏繞,果實藏在葉片之下,向我們昭告著豐收的希望……一幅絕美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圖徐徐展開,這就是位于楊凌五泉鎮的王上村。
楊凌農科傳媒集團李泉林介紹,近年來,王上村充分利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教資源優勢,與專家團隊合作,除了種植常見的翠香、徐香品種外,還引進了一些高端的金獼、金福等獼猴桃新品種。其中“農大金獼”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育的黃肉獼猴桃新品種,市場價格高于其他品種,每斤價格可達到20-30元,為王上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占地面積28.6畝的守望田園精品民宿,共有23棟不同風格的民宿,分為集趣1.0,集趣2.0,集趣3.0,途境,星宿,滿庭芳六大類。
“室內裝修為現代田園風格,各類電器及生活用品一應俱全。讓游客既能感受到鄉村生活的悠閑,又能享受到現代生活的便捷。”李泉林表示。
自2019年建成運營以來,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為王上村帶來了旺盛的人氣,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截至目前,接待游客1.5萬余人。村民以土地入股,30%的收益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民宿運營中的餐飲、保潔等服務性崗位,均面向本村村民招聘,有效解決了村民農閑就業問題,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值得注意的是,村里的光伏板不僅是清潔能源的源泉,更是村民致富的“陽光存折”。王上村村集體成立新能源公司,農戶以閑置屋頂入股,30年運營期內戶均可增收18.5萬元,村集體年收益超20萬元。其中,二組街道試點84戶,光伏電站裝機容量4兆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289.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271.2噸,為藍天保衛戰貢獻綠色力量。
屋頂光伏發電,室內空氣源熱泵供暖,每戶農戶家年發電超過5萬度,凈收益近3000元,同時解決了冬季取暖難題。
“光伏+”模式正在點亮鄉村的綠色未來,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中國智慧與方案。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