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2025.05.22
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一天,全球共同聚焦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從深海游弋的神秘生物,到草原森林中的豐富物種,每一種生物都是生態系統的獨特拼圖,維系著地球的健康與平衡。
生物多樣性不僅是自然饋贈的瑰寶,更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在這場關乎地球未來的行動中,草原上的“生命奇跡”——蒙古馬,以其獨特的生存智慧與精神力量,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鮮活樣本。
01
草原之子:蒙古馬的生態密碼
蒙古馬是奇蹄亞目馬科馬屬哺乳動物,體型較小。體質粗糙結實,頭較粗重,頸短厚,胸廓深長,背平直,腹大,四肢粗短,蹄質堅實;被毛濃密。毛色復雜,青、騮、黑色較多,白章極少。
蒙古馬原產中國內蒙古草原,分布在中國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因產地自然經濟條件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類群,如烏珠穆沁馬、烏馬、索倫馬等。適應性較強,抗嚴寒、耐粗飼,能適應惡劣的氣候及粗放的飼養條件。大群放牧時具有很好的合群性,一般不易失散,母馬母性強,公馬護群性強;性情悍烈、好斗、不易馴服,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
“鹿小法”心中的蒙古馬
02
精神圖騰:蒙古馬的生命贊歌
蒙古馬的價值遠不止于生物學意義,更凝結成震撼人心的“蒙古馬精神”。歷史長河中,它們馱載著成吉思汗的鐵騎橫跨歐亞大陸,在戰爭與遷徙中,以驚人的耐力完成數百公里的長途奔襲;和平年代,它們依然是牧民的“移動家園”,拉勒勒車、守護羊群,在日常勞作中詮釋忠誠與奉獻。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蒙古馬精神”,將其凝練為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這種精神,正是蒙古馬在與自然搏斗中淬煉出的生存哲學,也是人類應對挑戰、守護生態的精神指引。
03
守護行動:讓精神傳承
在《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第十七條中,明確提出“ 弘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凝聚和激勵各族群眾同心同德、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共同守衛祖國北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這一法條不僅將蒙古馬精神寫入地方性法規,更賦予其法治內涵,使之成為推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精神動力。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意義,不僅在于銘記生物的珍貴,更在于付諸行動。蒙古馬用千年的生命歷程告訴我們:每一個物種的存續,都是自然智慧的延續,也是人類文明的財富。
蒙古馬精神不僅是草原文化的象征,更成為法治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柱,讓公平正義如駿馬般馳騁不息。讓我們以蒙古馬精神為鼓舞,從關注身邊的生態環境做起,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共同守護地球上每一個獨特的生命,讓萬物共生的美好畫卷永續長存。
本期編輯 | 新媒體工作室 程婧雯
審 核 | 王 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