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之際,中關村村史館內一片生機盎然。以“共建生境花園 守護多樣未來”為主題的科普實踐活動在這里展開。活動通過生態科普、科技體驗和互動講解等形式,向公眾展示了城市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豐碩成果。
從閑置地塊到生態樂園
走進中關村村史館的生境花園,仿佛置身于一片微型生態天堂。600平方米的空間內,黃菖蒲、睡蓮、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黑澀石楠、月見草、鼠尾草等陸生植物錯落有致;假龍頭花、萱草、紫松果菊等蜜源植物吸引著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違建拆除后的閑置地塊?如今,經過“留白增綠”改造,它已成為融合生態保育與科普教育的示范空間。
“生境花園是我們通過多元共建打造的低成本、低維護、可持續的社區小微生態示范空間。”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董智杭介紹道。自2020年7月起,中關村街道聯合社區志愿者開展了100多場志愿活動,栽種了40多種本土植物,搭建了昆蟲旅館等十余處保育設施和微生境。經過近5年的努力,花園中的植物種類從最初的40多種增加到80多種,監測到的野生動物包括刺猬、黃鼬、貓等哺乳動物以及9種鳥類,土壤微生物和有機質含量也顯著提升。
在生境花園的一角,一座名為“蚯蚓塔”的設施格外引人注目。它利用果肉、樹葉、雜草等枯落物為蚯蚓等土壤動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不遠處,一座螺旋花園層層旋轉而上,頂部種植著耐旱喜陽植物,底部則是喜濕耐陰植物,為昆蟲和土壤生物提供了多樣的棲息生境。“這些設計不僅美觀,更是生態智慧的體現。”一位參觀者感嘆道。
科技與自然的交融
在“希言自然”生態主題展區,觀眾戴上AR眼鏡,通過混合現實技術(MR)沉浸式體驗了花園四季的變遷。高清影像和動植物標本生動呈現了城市野生動植物的生存智慧,讓觀眾在科技與自然的交融中感受生物多樣性的魅力。一位小學生興奮地說:“我看到虛擬的花朵在我眼前綻放,太神奇了!”
活動現場,雙榆樹中心小學的“生多保”雙語小講師們用中英雙語向觀眾介紹生境花園的設計理念。他們生動地講解了“昆蟲旅館”如何為傳粉昆蟲提供庇護所,“諾亞方舟”如何為小型哺乳動物創造棲息空間,以及“基石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孩子們經過專業培訓,將課堂知識融入戶外實踐,成為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小使者”。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大學生志愿者們也積極參與其中。他們手拿鐵鍬、鏟子等工具,修補昆蟲旅館、清潔動物飲水點,用實際行動踐行小微空間生物多樣性的保育。“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這樣的志愿服務。”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的學生錢庭輝說,“通過今天的活動,我不僅學到了很多生態學知識,也意識到撿樹葉、清雜物這些小事,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力量。”
探索生態文明教育新模式
海淀區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夏舫在活動中介紹了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的建設成果。目前,海淀區已建成包括中關村眾享薈在內的12處保育小區,通過營造灌叢驛站、本杰士堆、傳粉媒介花園、動物飲水點等微生境,增加隱蔽物、豐富食源和蜜源植物等,為不同類群的生物提供了繁殖、越冬的棲息場所。“中關村眾享薈是我們最小的一個點,但監測數據顯示,這里已記錄到野生動物活動108次,包括黃鼬、刺猬等。”夏舫說,“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是改善城市野生動物棲息狀況的有效措施。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微創新,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可持續發展探索新路徑。”
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董智杭表示,中關村村史館的生境花園不僅是一個生態修復項目,更是一個公眾參與的平臺。“我們希望通過多元互動形式,將VR、AR、MR等前沿科技融入科普展廳建設,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探索全新的生態科普和公眾教育模式。”
通過這次活動,中關村村史館再次證明了小微空間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巨大潛力,也為城市社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實踐。未來,這里將繼續成為公眾親近自然、學習生態知識的重要窗口,為“共建生境花園 守護多樣未來”的愿景注入更多活力。
中關村村史館預約方式:
搜索“樂活中關村”微信公眾號——樂眾享——村史館預約參觀
地址:海淀區雙榆樹二街18號
導航:
記者:闞麗麗
編輯:張斌
推薦 · 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