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結束對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的訪問。據報道,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的首次正式出訪。從行程安排到公開表態,再到媒體報道來看,這次特朗普的中東之行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經濟,二是中國。
特朗普(資料圖)
沙特還承諾未來十年對美投資或擴大至1萬億美元,涉及能源、人工智能(AI)、半導體等戰略產業。次日,卡塔爾與阿聯酋的“比拼式加碼”更令人咋舌:卡塔爾拋出2430億美元訂單,包括采購210架波音客機及MQ-9B無人機;阿聯酋則承諾十年內投資1.4萬億美元,覆蓋能源轉型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特朗普將此行比作“商業外交的巔峰時刻”。他特意帶上特斯拉CEO馬斯克、英偉達CEO黃仁勛等科技巨頭高管,組成“商務天團”。沙特主權基金與美企達成多項合作。
特朗普(資料圖)
如今,在結束對中東三國的訪問,拿到數千億美元的大單之后,特朗普心情極好,就公開表示自己愿意訪問中國,主要出于如下幾個考慮:第一,解決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美國每年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大約3000億美元,長此以往,美國確實比較難受。第二,特朗普要來跟中國一起談全球的管理問題。第三,經過了近兩個月的中美貿易戰之后,特朗普越來越認識到,使用蠻力手段是打不倒中國的,甚至會適得其反。
我們現在就是要和美國爭全球化的主導權。過去幾十年,美國利用全球化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硅谷的科技巨頭、華爾街的投行、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都是最大受益者。但如今風向變了,美國開始摧毀自己親手搭建的全球化體系。比如,美國施壓荷蘭政府限制ASML向中國出口光刻機,結果導致這家歐洲企業市值一天蒸發超過200億歐元。而我們從"一帶一路"倡議到RCEP自貿協定,正在構建新的國際合作框架。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華盛頓郵報》已經對特朗普的執政風格發出預警,其報道指出,特朗普的“交易外交”雖短期提振支持率,但長期損害美國信譽。比如,中東國家拒絕加入“對華技術脫鉤”,沙特引入華為5G技術,阿聯酋與中企合建AI研發中心,表明美國技術封鎖反而加速“去美國化”。與此同時,穆迪5月16日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至Aa1,警告債務負擔將于2035年升至GDP的134%,進一步動搖全球對美元體系的信心。
所以,他才會希望這個時候對中國進行訪問,目的當然是跟中國當面談,以找到“體面”結束一切的最好辦法。對這一切,咱們中國心里都很清醒,咱們的態度也從未改變過:如果他還想談,就得拿出平等、尊重、互惠的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