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幾個月,美軍就像按鬧鐘一樣,定期上演導彈秀,而這次的舞臺設在加州范登堡太空基地,不含炸藥的“民兵3”洲際導彈在凌晨悄然升空.......
(美軍時隔三個月之后,再次試射“民兵3”洲際導彈)
1、美國力證,核彈沒“生銹”
據(jù)報道,美國這枚非武裝導彈經過4200英里的長途旅行,穩(wěn)穩(wěn)地降落在了馬紹爾群島的測試場地。此舉無疑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美國的核威懾力量沒有“生銹”,依舊能打。
當然,在下一代“哨兵”洲際導彈研發(fā)進展緩慢的情況下,這次試射顯得尤其重要。比起那些還在設計圖上的新銳計劃,“民兵3”作為一款服役超過半個世紀的“老兵”,依然扛起了美國核大戰(zhàn)略的大旗。
“民兵3”自誕生以來,幾乎成為了美國核力量的代名詞。這款導彈雖說年事已高,但并沒有被時代淘汰,反而因其可靠性和實戰(zhàn)經驗,被美國視為不容輕視的重要戰(zhàn)略資產。
(美軍試射的目的,是為了展示美國的核威懾力量)
然而,這場肌肉秀也是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一些不太樂觀的現(xiàn)實。美國的“哨兵”洲際導彈原計劃是要接替“民兵3”登上歷史舞臺的主角,卻因為千瘡百孔的研發(fā)進度而遲遲未能亮相。每當提及“哨兵”,“成本超支”和“發(fā)射井問題”等字眼幾乎成為標配,甚至讓人不禁懷疑這是不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拖沓工程”。
2、“秀肌肉”背后的心酸,只有美國自己懂
對美軍來說,其中最讓人頭疼的是成本問題。美軍在去年初一拍腦袋,把研發(fā)投資從原來的計劃猛增到1250億美元,這還不夠,半年后,又追加到了1409億美元。開支如同一個無底洞,不斷地吞噬著軍費預算。
更令人扼腕的是,錢沒少花,開發(fā)進度卻像蝸牛在爬。
(“民兵3”可能將服役至2050年,以填補“哨兵”研發(fā)滯后的空缺)
按理說,如果單純是資金問題也不算大事,關鍵是錢都用在哪兒了似乎沒人能解釋清楚。項目進度延后也就罷了,接下來又爆出一個讓人無語的問題:發(fā)射井居然無法重復利用。
起初,空軍想著省點錢,讓“哨兵”直接“繼承”現(xiàn)有的“民兵3”發(fā)射井,誰知這天真的設想最終成了一紙空文。結果是,為了安置“哨兵”,需要建造400多個全新的發(fā)射井,這筆額外開支又讓五角大樓直呼吃不消。
種種不利因素疊加,終于迫使美國空軍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暫停“哨兵”部分研發(fā)環(huán)節(jié),重新審查整個項目流程。這意味著,原定在本世紀30年代服役的“哨兵”很可能得繼續(xù)躺在設計紙上,而“民兵3”則被安排繼續(xù)服役,甚至可能撐到2050年,繼續(xù)擔任“秀肌肉”的任務。
3、老牛拉破車,美軍變得力不從心
但問題在于,這種秀肌肉,能否真正起到特朗普政府預想的威懾效果?尤其是面對中俄這樣的核大國。
(東風-31AG洲際導彈成功試射,解放軍核力量穩(wěn)步提升)
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快核武器現(xiàn)代化步伐,東風系列洲際導彈從性能到數(shù)量都實現(xiàn)了大幅提升。而俄羅斯同樣不甘落后,積極更新其核武庫,開發(fā)出諸如“薩爾馬特”等新型導彈。
與之一比,美國雖然擁有最大的核武庫,卻多少顯得力不從心。新一代的“哨兵”遲遲難產,舊型號的“民兵3”略顯老態(tài)龍鐘。即便美軍在某些場合掏出“民兵3”來展現(xiàn)威懾力,也難免給人一種“老牛拉破車”的感覺。
當然,我們不能單純以此來低估美國的核威懾力,它畢竟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核力量依然強大。但是,單靠頻繁試射冷戰(zhàn)時期的遺產作為威懾手段,無異于隔靴搔癢。在中俄已經逐步完成核武器現(xiàn)代化的今天,美國的核姿態(tài)或許已經過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