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整個西方世界都在猜測,中國的工業實力到底有多強。
尤其是印巴戰爭發生之后,美國媒體更是直言:中國的軍工業被嚴重低估了。
事實上,讓美國真正擔憂的,并不是中國的戰機發展,而是中國強大的工業產能。
當初中國傳出六代機消息的時候,五角大樓的軍事專家就曾經說過:“美國最擔憂的,并不是中國的六代機發展飛速,而是中國被嚴重低估的工業產能,這是美國短時間內都無法追趕的。”
為何美國會畏懼?
因為曾經強大無比的美國,也是因為擁有強大的工業產能。
二戰期間,美國可以說是“爆兵”,硬生生造了超過150艘航母,1000多艘戰艦,甚至還有40000多艘登陸艦和3000多萬噸商船。
如此強大的工業產能,才得以讓美國硬生生把日本碾壓,甚至后來“推平”了日本。
而當時強大的日本,也是看到美國強大的工業產能后,才不得不低下頭來。
所以美國很清楚,一個國家的強大,除了需要高科技技術和人才以外,還必須要擁有過硬的工業體系。這也是為何近年來,美國想方設法也要讓“制造業回流”的原因。
畢竟對于美國來說,想要穩固自身的霸權地位,想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僅僅靠金融和科技自然是行不通的。
那今天中國的工業產能到底有多強大?
首先,中國可以說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在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以及666個工業小類的完整體系國家。別說世界上可以找出第二個了,甚至放眼人類工業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在汽車行業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中國領先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從鋰礦開采,到正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再到整車制造,形成了縱深達20個層級的垂直整合體系。
這種規模的產業鏈的優勢,在當初口罩時期就非常明顯,美國車企因為全球芯片供應鏈被斷供而被迫停產時,中國的比亞迪通過自主研發的IGBT芯片實現了產能逆勢增長。
反觀美國,其制造業空心化已危及國家安全。五角大樓2024年報告顯示,美國90%的稀土依賴進口,75%的半導體制造產能集中在東亞,甚至連炮彈生產所需的TNT炸藥原料都需要從中國進口。
波音公司787客機的135萬個零部件,分散在30個國家4500家供應商,這種全球分工模式在供應鏈危機中暴露出致命弱點。
其次,中國目前制造業占據全球的比重已經達到了35%,相當于美國、日本以及德國的總和。這種規模的優勢,得以呈現出獨有的“中國產能速度”,建設一座年產30萬輛的汽車工程,只需要12個月的時間。但如果是美國,估計要超過3年以上。
事實上,五角大樓的擔憂不無道理。在前段時間,白宮在2025年的《關鍵供應鏈評估報告》上就公開承認,美國已經喪失了建造10萬噸級航母所需要的干船塢能力,就算是現役的造船設備普遍超齡服役超過24年以上。
這也是為何美國一艘航母維修,都修了7年之久。更嚴峻的是,美國的人才斷層非常嚴重,數據顯示美國制造業勞動力平均年齡在44歲以上。
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是“有心無力”。
別說遏制中國的工業發展了,連追趕的底氣都沒有了!
最后,中國的數字化發展,加速賦能中國工業制造發展。
目前來看,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連接7900萬臺工業設備,形成了200多個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工業模型。而且這種數字化的轉型,并不是孤立現象,而是依托于世界最大的5G和算力規模形成的系統優勢。
所以啊,如果說中國的六代機出現,徹底打破了“美制戰機”領先全球的神話。
但今天中國被低估的工業產能,相當于懸在了美國頭上的一把利劍,時刻提醒著美國不要“輕舉妄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