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秦嶺北麓,草木蔥蘢,生機盎然。在這片綠意掩映的土地上,藍田縣正以“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在農文旅融合、職業教育、銀發經濟、低空產業等領域展開生動實踐,勾勒出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的壯美畫卷。5月21日,西安市委宣傳部組織17家中省市媒體深入藍田,探訪這座秦嶺腳下縣城的發展新路徑。
農文旅融合:激活生態經濟的乘數效應
九間房鎮峪口村的千畝蕎麥嶺,是藍田農文旅融合的經典樣本。站在觀景臺上,只見三色蕎麥花如波浪般鋪展至遠山,粉白、淡紫、淺綠交織成斑斕的大地調色板。“2022年6月,我第一次來這兒,夕陽下的蕎麥花海美得讓人挪不開眼,當場就決定留下來做民宿。”云澗凡塵民宿主理人李榮回憶道。如今,她改造的3戶村民院落已成為網紅打卡點,客房內落地窗外即是花海,周末節假日入住率高達90%。
誰能想到,這片“金山銀山”曾是1001畝撂荒地。藍田縣通過“景觀農業+民宿集群+文化IP”模式,將閑置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國家級AAA級旅游景區的建成,讓昔日寂靜的小山村年接待游客超105萬人次,村集體增收110萬元,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24家精品民宿如珍珠般散落花海間,“憶間悠居”的庭院里,游客正圍坐品嘗現磨蕎面饸饹;“云澗凡塵”的露臺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舉著相機捕捉落日余暉,民宿年創收已突破1000萬元。
前衛鎮將軍村的蛻變,展現了“黨建鏈”串起“產業鏈”的神奇力量。走進村口,清澈的澇池倒映著白墻灰瓦,鳧咖啡的落地窗里,年輕的咖啡師正專注地拉花——六組村民劉某曾是家庭主婦,如今月收入達4000元,成為“新市民”參與鄉村建設的典型。
村企聯合黨支部統籌推進的“五區一基地”建設,讓20余間閑置房屋變身文創小店,60余畝土地種上景觀作物。小楊烤肉的炊煙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游客沿著觀光環線漫步,綠化率45%的村莊里,薔薇花爬滿籬笆,老人們在樹蔭下悠閑下棋。2024年,將軍村民宿接待游客2萬人次,村民通過房屋租賃、景區就業等渠道實現增收,曾經的將軍村如今洋溢著煙火氣與幸福感,獲評“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
“西安市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每年統籌不少于10億元資金,打造‘五好’都市農業(好看、好吃、好玩、好銷、好價)。”西安市委農辦秘書處處長雷鑫介紹,藍田蕎麥嶺等20個“西安都市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基地”、26 個“鄉村空間站”成為典型范例;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185元,90個村入選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占全省近1/5。未來將按照“一帶引領、多片協同”格局,串聯重大農業項目與旅游線路,打造集農業生產、文化體驗、科技賦能于一體的農文旅科教融合樣板。
藍田的農文旅實踐,本質是將“秦嶺生態”轉化為“體驗經濟”,通過“大地景觀化、產品IP化、運營專業化”,構建“農業基礎—旅游變現—文化增值”的價值鏈條,2024 年全縣鄉村旅游綜合收入近7000萬元,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邏輯。
產業升級:低空突破與智造崛起的雙輪驅動
在藍田通用機場,幾名學員模擬倉內駕駛飛機,“剎車——掌舵——給油—拉升”學員們在教練的指導下,一氣呵成,飛機穩穩地爬升。作為省級重點項目,這座投資9.4億元的A1 級通用機場,自2023年試運行以來,已吸引青海天美通航、陜西信義通航等10余家企業入駐,涵蓋無人機研發、飛行培訓、跳傘運動等業態,累計安全飛行超13000架次,成為西安低空經濟“試驗田”。
西安市工信局航空航天與低空經濟處副處長張衛剛介紹, 西安發展低空經濟具備三大優勢——科技創新能力強(擁有西北工業大學、無人機特種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等資源)、產業配套基礎好(覆蓋零部件加工、整機制造、場景應用全鏈條)、發展潛力大(培育300余家無人機企業,愛生集團、羚控科技等成行業領跑者)。藍田機場將與西咸新區低空經濟示范區形成“研發—試飛—運營”協同,前者側重無人機試飛驗證、應急救援等場景落地,后者聚焦飛行監管平臺與5G-A通訊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構建“看得見、管得住”的低空經濟生態。未來全市將出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推動藍田機場拓展物流運輸、科普研學等商業應用,目標建設全國重要的無人機研制生產基地。
藍田三元科技創新園的自動化車間里,機器轟鳴,一片繁忙景象。祥達電子有限公司經理劉建峰指著正在運轉的設備介紹:“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主設計生產的,產品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作為園區12家規上企業之一,祥達電子的發展軌跡折射出園區的產業特色——聚焦軍民融合、航空航天、電子元器件等高端領域。 園區通過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人才集聚” 模式,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專業團隊提供政策申報、技術孵化等服務,2024年入駐企業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35%,軍民融合企業占比超40%。一期69棟標準化廠房已吸引59家企業入駐,年產值達11億元,解決就業3000人;二期啟動文物發掘后,將重點引進無人機制造、精密儀器等新興產業,預計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就業超5000人,年產值突破30億元。這片曾經的農田,正崛起為“西安智能制造新高地”。
人才賦能: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
在藍田廚師學校的實訓教室里,陣陣菜香撲鼻而來。學生們身著白色廚師服,在老師的指導下精心雕琢著盤中佳肴。“我們學校是全省首家公辦烹飪中職學校,雖然占地僅30畝,但小而精。”藍田廚師學校教學校長張存福介紹,學校現有540名學生,52名教職工中既有12名高級技師,也有4名烹飪大師,師資力量雄厚。
學校堅持“升學與就業并重”:與陜西旅游烹飪職業學院開展“3+2”聯合辦學,近三年升學率達35%;同時與近百家五星級酒店簽訂“訂單式”就業協議,畢業生起薪超5000元/月,就業率超95%。在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學生們定期參與國際美食節、星級酒店頂崗實習,“陜菜傳承班”的學生還能跟著大師學習非遺技法。從這里走出的學生,有的成為高端酒店的主廚,有的返鄉創辦農家樂,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我們通過‘政策 + 服務’組合拳,全力穩就業。”西安市人社局就業處副處長弋群峰介紹,2024年累計降低社保費率 10.59億元,發放穩崗返還6478.24萬元,惠及企業38.92萬戶。“藍田廚師”作為重點勞務品牌,年培訓量超5000人次,帶動超3000人就業創業。全市建成的529個就業驛站和21個零工驛站,成為服務勞動者的“前沿陣地”。“媽媽崗”“靈活崗”等特色崗位,幫助3487名農村勞動力就業,其中579名脫貧人口實現穩定增收;“點對點”專車輸送至江蘇等地務工200余人次,讓外出務工者省心又安心。此外,1.24億元創業擔保貸款扶持 120余家經營主體落地,民宿、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激活了鄉村創業的一池春水。
民生提質:銀發經濟與公共服務的適老升級
白鹿溪谷國際頤養中心的活動室里,91歲的張靜怡老人正與“80后”室友們專注地創作手工《龍》。“我是上海人,兒女不在身邊,之前在上海的一家私人養老院生活,后來我妹妹給我介紹了白鹿溪谷頤養中心,我來考察了一次,當場就定了,因為它是國企,性價比高。”86歲的朱秀英老人告訴記者。
這座由陜投集團投資10億元建設的養老社區,占地11萬㎡,引入加拿大貝瑞斯特“正向養老”理念,倡導“年齡增長不等于健康衰退”,打造了集生活照護、醫療康復、娛樂治療于一體的 “老年迪士尼樂園”。 中心內設西北地區最大室內熱帶雨林花園,四季恒溫,棕櫚樹與瀑布相映成趣;溫泉泡池、老年大學、電影院等 20 余項設施一應俱全。醫療大廳里,德國進口的上肢康復機器人、臺灣下肢康復設備等先進器械有序排列,護理師、醫生、康復治療師七大專業團隊提供 24 小時健康監測,節假日入住率達90%,成為西北高端養老的標桿。
在普惠養老層面,藍田同樣交出亮眼答卷。全市建成的2749 個養老服務設施,構建起“區縣養老院—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社區養老服務站”三級網絡,864個老年助餐點日均服務老人超2萬人次,“物業+養老”“家政+養老”模式讓養老服務觸手可及。7000余戶適老化改造、5000余套防跌倒智能設備的發放,為困難老人筑起安全防線;養老護理員崗位補貼(300—900元/ 月)、入職補貼(最高5萬元),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養老服務行業,累計培訓超1萬人次。
西安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入選全國試點,長者需求“一鍵呼叫”、服務資源“精準匹配”的智慧養老模式,讓養老更有溫度。白鹿溪谷的“醫養+文旅”模式帶動全市養老服務質量提升,2024年養老服務市場主體新增257個,產業規模同比增長22%,一幅 “老有頤養”的民生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蕎麥花海的浪漫到通用機場的轟鳴,從廚師學校的飄香到康養中心的溫馨,藍田的探索是“千萬工程”在秦嶺腳下的生動注腳。這里既有田園牧歌的詩意,也有產業崛起的鏗鏘;既有技能人才的成長故事,也有銀發長者的幸福晚年。這座秦嶺腳下的縣城,正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筆,在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的答卷上,書寫著屬于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秦峰|周瑋漪)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