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實驗室中反反復復的數據驗證,手稿冊工工整整的詳盡記錄,野外考察時眼見為實的執(zhí)著探尋,面對謬誤時毫不留情的直言糾正……實事求是是科學家精神的基礎。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積蓄著創(chuàng)新力量,守護著真理火種,不僅促使科學家不斷突破思維定式,也讓科學探索擺脫浮躁與功利,保持研究者獨有的清醒與穩(wěn)健。
一、
求實精神以篤行真理為價值底色
講實話、辦實事,重實干、求實效,是現代文明對每個勞動者的價值倡導。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嚴格遵循客觀規(guī)律,在實踐中檢驗真理,是科學家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應有之義。科學家堅持實事求是體現在勇于實踐、篤行真理的科研過程中,他們以上下求索的意志尋覓科研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以千錘百煉的韌勁把握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
李四光作報告時留影。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新中國剛成立時,工業(yè)發(fā)展亟需的石油資源極其匱乏,所以被西方一些學者貼上了貧油國的標簽。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質疑傳統(tǒng)的海相生油理論,認為“我國有大面積的沉降帶,這就有良好的土壤條件,一定能找到石油”。他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導全國石油地質普查的戰(zhàn)略選區(qū)工作。在他領導下,地質部組織了新疆、柴達木、鄂爾多斯、四川、華北5個石油普查大隊,實地進行油氣普查。
一生只與石油結緣的田在藝院士自此把青春奉獻在石油勘探一線。他帶領隊伍摸清楚了黑油山(克拉瑪依油田舊稱)每一寸土地。每到一個地方,都在普查基礎上,選擇一條標準地層剖面,從老到新一尺一尺地丈量,一絲不茍地詳細描述。
1955年5月,田在藝(后排居中站立者)帶領中方勘探隊與潘捷列耶夫帶領的蘇方隊伍一起到黑油山定井位。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一批地質學家、石油勘探家的指導下,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fā)建設徹底擊碎了“中國貧油論”,挺起了共和國的油脈脊梁。田在藝也在一線找油實踐的基礎上,對陸相生油研究總結了一套規(guī)律,構造是主導、沉積是基礎、生油是關鍵、保存是條件,完善和發(fā)展了陸相生油理論。
石油人的求真求實,是每一個腳步丈量大地走出來的開發(fā)之路,是每一下地質錘叩擊巖石與真理發(fā)生的共振之波。“真正的科學精神,是要從正確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發(fā)展出來的。真正的科學成果,是要經得起事實考驗的。有了這樣雙重的保障,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不會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李四光留下的這句名言,正是像他一樣的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寫照。在文明的卷軸上,前人的成果或許會隨著時代進步走進歷史,但他們的求實精神永遠熠熠生輝。
二、
求實精神以精益求精為理想境界
把認真和踏實體現在每一個小數點、每一處引用來源上,每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在認知自然的征程中,都是“錙銖必較”的“細節(jié)控”。實驗的嚴格檢驗和理性的無情審查,被譽為科學精神的兩大支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對細節(jié)一絲不茍地遵循,不僅是科研創(chuàng)新的基本倫理,更是叩開真理之門的必由之路。
科學家不是天馬行空的藝術家,但科學家對細節(jié)的精致描繪,不僅抽絲剝繭地還原了自然的精妙多彩,也綻放出嚴格實證基礎上的美學光芒。南瓜葉的網狀脈絡、地不容的果實剖面……觀看植物學家吳征鎰的手繪植物圖,仔細的線描仿佛帶著溫度,不同植物惟妙惟肖,生命的規(guī)律躍然紙上。
吳征鎰手繪植物圖。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有人回憶道,吳先生到野外考察時,不看天、不看山、不看景,只低頭觀察植物,因此常常摔跤,摔了也不著急起來,而是順勢看看身邊的植物。他曾歷時10年,整理3萬多張植物卡片,為《中國植物志》的編寫提供依據。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保存的一份編寫提綱上,通過字斟句酌的修改痕跡,我們仍能感受到他有條理的思路,以及對于植物研究的專注。
吳征鎰為《中國植物志》第一卷編寫的提綱。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實證化和精確化的研究方法是近代科學的基本特征。這意味著,求實精神不僅是科技工作者開展工作應當秉持的態(tài)度、立場、價值觀,也是科學研究本身的工具和方法論。違背求實精神,不管是忽視事實搞主觀唯心論,還是在實驗數據、圖像上弄虛作假,都走上了科研的歧路。只有透過實事求是的認知濾鏡,才能于混沌中理清邏輯,讓研究扎根于客觀規(guī)律的土壤。
三、
求實精神以嚴格自律為規(guī)則底線
優(yōu)良學風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線,嚴格自律才能產生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者將自律的學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求在數據采集、實驗設計、成果驗證等全流程環(huán)節(jié)中,嚴守學術規(guī)范,杜絕主觀臆斷與投機取巧,從而使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生產力。
20世紀70年代,閔恩澤(前一)在長嶺催化劑廠做實驗。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閔恩澤院士身上有很多頭銜: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的先行者、石科院總工程師……但真實接觸過閔恩澤的親友同事會說:閔恩澤搞了一輩子催化劑,他自己就是“催化劑”。
他時常把科研創(chuàng)新的過程比作西天取經,說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是唐僧,必須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家人回憶說,忘我工作是閔恩澤多年的常態(tài),學生回憶說,他的文章總是一改再改,從來不會完全定稿,甚至在刊發(fā)前一刻仍在改動。無獨有偶,他的妻子陸婉珍院士也常勸一些焦躁的年輕人:“科學成績是常年的累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輝煌。”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自律與創(chuàng)新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農業(yè)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為糾正“中國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等錯誤理論,長期進行栽培稻與野生稻雜交從而育成新品種的試驗。《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這篇解答中國栽培稻種起源的經典之作,自他1926年開始在廣州發(fā)現野生稻之日即開始思索并陸續(xù)征詢歷史學、文字學、人類學、分類學等專家的意見,歷時31年直至1957年才定稿。
1963年8月,盧永根(左四)跟隨丁穎(左三)在寧夏引黃灌區(qū)考察水稻。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作為水稻專家,丁穎院士不僅時常赤腳“巡田”,還把自律品格灌注到每一次試驗、每一篇文章里。他曾經語重心長地說:“校對看來是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但這里頭大有學問。自己校對,既可以發(fā)現打字員是否有差錯,更重要的還要注意自己有沒有差錯,這是一次很好的修正機會,如果輕易放過,萬一釀成錯誤,那就功虧一簣啊!”
老一輩科學家嚴格自律的高貴品格,從歷史深處綿延至今。對于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要時刻銘記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循,唯有以探索未知的激情點燃創(chuàng)新火種,以崇尚學術的信念筑牢價值根基,以恪守原則的自覺守護科研底線,方能在科研道路上行穩(wěn)致遠,為人類知識寶庫注入新的活力。
結語:
求實精神撐起科學大廈的璀璨穹頂
科學作為人類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崇高事業(yè),有著永恒的魅力。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科技工作者既要永葆對真理的熾熱渴望,敢于突破思維定式,讓想象力掙脫既有認知的束縛;又要以嚴謹的實驗與論證為堅實羽翼,在大膽假設與嚴密求證間尋找平衡,確保探索方向始終錨定真理坐標。
實事求是、守正篤實、精益求精、去偽存真……科學家的求實精神也許不會寫在論文、成果里,卻猶如確保建筑結構穩(wěn)定的鋼筋錨固,以靜水流深的力量,支撐起科學大廈的璀璨穹頂。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陳列的斑駁手稿、泛黃老照片和原始科研記錄,都是對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的深刻印證。
展柜里凝固的歷史瞬間,與實驗室跳動的最新數據,求實精神進行著跨越時空的科學對話。在新時代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求實精神不僅是科技工作者個人職業(yè)生涯的價值航標,更成為推動科技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書寫人類文明新篇章的堅定支撐。
作者: 王鐘的 媒體資深評論員
5·30專欄往期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