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趙昱
5月22日,預熱了半年的小米汽車首款SUV小米YU7正式亮相,新車共推出三個版本,預計于7月正式上市。盡管發布會既未公布售價也未開放預訂,仍吸引了大量觀眾在線觀看。
新車車長近5米,車寬近2米、軸距3米(軸距與小米SU7相同);外觀采用與小米SU7一脈相承的家族設計語言,前艙兩側的筋線搭配流線型的低趴車身,在視覺上頗具運動感;尾部沿用與SU7相似的環形尾燈,與前臉頗具張力的線條形成呼應。
在砸出“YU7全系標配800V碳化硅高壓平臺、小米天際屏全景顯示、700TOPS輔助駕駛算力、激光雷達、最高835km超長續航、15分鐘最快補能620km超快充、連續阻尼可變減震器”等一系列產品亮點后,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發布會上笑稱,定位豪華高性能SUV的小米YU7“不可能只賣19萬9。”
YU7發布現場 (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或是基于各項極具競爭力的配置,面對比轎車市場競爭更激烈的SUV市場,雷軍依舊認為,小米YU7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新車將與特斯拉Model Y、智界R7、問界M5/M7、蔚來ES6等車型展開差異化競爭,還將與小米SU7系列車型一道,共同完成雷軍制定的35萬輛年度交付目標。
小米YU7標準版與特斯拉Model Y基本參數對比(圖源:直播截圖)
早在小米YU7亮相前一天,時代周報記者就以消費者的身份來到北京一家小米門店。工作日午后,這家位于核心商圈的門店門庭若市,即使新車并未到店,前來咨詢、看車的消費者依舊絡繹而至。門店銷售邀請記者加入他們提前建立的YU7車友群,截至發布會結束,已經有超過200人入群。
“在任何一個產業里面都沒有了新手保護期”
今年上半年,小米和雷軍都經歷了低谷。
3月的一場小米SU7高速公路碰撞事故,將小米汽車和雷軍推上風口浪尖。行業內車企宣傳過程中頻繁使用的“L2+”“準L3”“零接管”“脫手駕駛”等模糊表述,不僅讓消費者誤以為其可以完全信任智能駕駛車輛,也被一些從業者視為導致智駕事故的因素之一。
小米SU7這起事故,將智能駕駛領域長期存在的宣傳亂象徹底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智能駕駛安全及宣傳規范的深刻反思與廣泛討論。4月,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再次明確智能駕駛的宣傳邊界,以“組合輔助駕駛”取代“智能駕駛”成為官方表述,引發行業“巨震”,車企不得不對輔助駕駛宣傳策略進行全方位調整。
經歷輔助駕駛安全問題引發的公眾擔憂以及品牌信任度受損等情況后,雷軍和小米YU7均缺席了4月下旬舉辦的上海車展。直至5月15日,沉寂了近兩個月的雷軍終于發聲,在集團內部講話中首次線下回應3月的事故,“這場事故及其引發的狂風暴雨般的質疑、批評和指責,對小米造成了如此之大的打擊,并使得管理層深刻反思。”
他說,正是在這次輿論危機后,小米真正地意識到,其今日的規模、影響力與社會關注度已達到相當的高度,公眾已不再將其視為“汽車行業的新人”或“創業公司”,而是期待其承擔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業領導者的責任。
工信部新規發布后,小米汽車也成為最先修改宣傳話術的品牌之一,按規定將線上線下物料中的“智駕”字樣更新為“輔助駕駛”。
小米YU7采用“輔助駕駛”字樣進行宣傳(圖源:直播截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雷軍發布內部演講同期,上市不足3個月的小米SU7 Ultra被傳“花4.2萬元選配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僅具備裝飾作用”,原因是有車主測試風道后質疑其并不能實現空氣導流。而小米汽車最初的宣傳話術為“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完全復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車,采用了相同的空氣動力學設計,2個貫穿風道,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眾多氣憤的小米SU7 Ultra車主及準車主聯合要求小米汽車無損退車。
這次,小米汽車方面第一時間作出回應,對此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深表歉意,并提出了為車主改配等解決方案。據維權車主反饋,盡管目前雙方仍未就解決方案達成一致意見,但與小米汽車的溝通并未停止。
一名持續關注小米汽車的95后消費者對記者說,享受到流量紅利的小米和雷軍勢必要直面更嚴苛的市場檢驗與公眾監督,不能再以新人的姿態搪塞過關。正如雷軍所言,15歲的小米已經不再是行業的新人,“在任何一個產業里面都沒有了新手保護期。”
從小米門店居高不下的人流量可見,年輕消費群體依舊愿意給小米汽車機會。
產能、產能,還是產能
在小米汽車的交付進程中,橫亙在前方面臨的最大阻礙非產能問題莫屬。
2021年3月,雷軍宣布進軍整車制造產業,隨后小米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始建設汽車工廠,一期設計產能15萬輛/年,約合1.25萬輛/月。
但彼時雷軍并未預料到,小米汽車能在市場端引發如此大的反響。2024年,小米SU7創下了13.5萬輛的上市首年交付記錄。2025年4月,小米汽車交付超28000輛新車;今年前4個月,其累計交付新車超9.7萬輛,已經連續7個月單月交付超2萬輛。雷軍在5月22日的發布會上宣布,小米SU7系列已經累計交付新車25.8萬輛。
小米汽車官網顯示,目前小米SU7系列車型的提車周期在36-49周,約9-12個月;小米SU7 Ultra的提車周期在23-26周,約6-7個月。
意識到問題的小米也在不斷提升汽車產能,以更好地完成新車交付。自去年6月起,小米汽車工廠一期正式開啟雙班生產模式;同時,工廠二期于去年動工,并于今年4月15日完成驗收,按計劃7、8月正式投產。屆時,小米汽車的產能將達到30萬輛/年。
時代周報記者日前期工廠二期施工現場看到,盡管工廠外部道路仍在施工,但疑似為生產車間、辦公樓的建筑已建設完成,外立面風格與工廠一期相似。
另于今年3月11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發布《關于亦莊新城 YZ00-0606 街 0110、0111 地塊規劃綜合實施方案》。這塊毗鄰小米汽車工廠一二期的工業用地被外界猜測或為小米汽車工廠三期項目所在地。不過此消息并未得到官方證實。
但無論外界的猜測是否正確,產能的提升將助力小米汽車加快交付速度,緩解消費者的等待焦慮,亦可助力其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然而,在產能不斷提升的同時,小米汽車也需妥善解決當前的輿論風波。
“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新車發布當晚,雷軍引用了這一句他本人非常喜歡俗語為發布會收尾。他說,“我知道今天的小米肯定還不夠強大,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不完美的地方。但下一個5年,我們一定會用更堅實的成長,為大家交付一份更好的答卷。”
小米YU7能否為成立15年的小米和成立4年的小米汽車寫出新的商業故事,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