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泰建交50周年的重要節點,又恰逢國際博物館日這樣具有全球文化意義的重要時刻,5月18日,由華彬文化基金會主辦、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協辦的“第三屆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活動”,在泰國曼谷華彬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心(東盟)與中國北京華彬生態園連線舉辦。
圖片說明:呂舟教授現場講解北京中軸線申遺歷程。
本次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活動以“文明互鑒 共筑中泰美好未來”為主題,契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重點強調的: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作為文化身份的重要連接者、創新者和守護者,博物館如何與時代共振。作為中泰人文交流的橋梁,活動開展“自然災害下的遺產保護”雙城對話、“光影中軸 古建華風”主題展覽與文化展演“三個一”文化工程。
權威認證 夯實中泰人文交流平臺作用
開幕式上,中泰友好協會原會長石廣生宣布活動正式啟動。泰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梁益祥在致辭中提出:“值此泰中建交50周年之際,兩國歷經半個世紀構建的經濟社會紐帶——尤其是文化領域的深厚聯結,完美詮釋了‘中泰一家親’的真諦。”
泰國文化部副部長蓬鵬·威帕蒂蓬米帕稱此次活動是在紀念泰中建交50周年這一重要節點舉行的,象征著兩國長期緊密、穩固的關系,尤其是在文化領域的深度融合,始終扮演著連接兩國人民情感的橋梁。活動旨在推動文化、藝術以及建筑遺產的保護合作,充分展現東盟文化根脈的深厚底蘊。作為值得我們傳承給子孫后代的重要文化遺產,這些成果理應被珍惜與弘揚。
華彬文化基金會秘書長盧戰代表活動主辦方在致辭中表示:“期待通過這一系列實踐,推動文化交流從理念邁向實踐,從交流走向共建,為中泰友好注入更加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動能。同時通過這個平臺,匯聚起更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專業領域的力量,一同探索文化在可持續發展、災害應對、教育啟迪等方面的深度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文化事務負責人景峰博士呼吁:“這項活動的目標,是為了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并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這樣的努力不僅對亞洲十分重要,對整個世界亦是如此。堅定跨文化交流與對話在構建公正、可持續、美好未來中的核心價值。”
雙城對話 推動文化交流共建、共創、共享
開幕式后,清華大學呂舟教授發表《北京中軸線歷史與申遺》主題演講,系統闡釋歷時12年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作為“東方文明軸線”的世界遺產價值。
泰國文化遺產專家Hatthaya Siriphatthanakun則以大城府保護實踐為例,聚焦世界遺產保護、傳統水資源管理、災害抵御能力建設幾大議題,分享泰國在古遺址修復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創新探索。
作為本屆活動的重要環節,“光影中軸 古建華風”圖片及模型展在北京與曼谷會場同步亮相。展覽特邀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袁毅平、世界遺產影像學家梅生和跨界建筑攝影家林銘述三位名家創作,通過呈現北京中軸線百年演變的文化脈絡與時代印記,呼應城市與文明在歲月更迭中的韌性與延續。
傳承創新 中國-東盟文化交流走深走實
2023年,中國和亞洲10國發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由華彬文化基金會發起人、名譽理事長嚴彬先生提議,華彬文化基金會支持的,以頤和園仁壽殿為藍本,等比例在泰國復制、由中泰兩國工人共同建設的華彬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心(東盟)項目歷時1000天正式落成,成為有史以來在海外建成體量最大的采用中國傳統技藝營造的中式木結構建筑。
為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5·18世界博物館日,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屆。從2023年“華彩絲路 匠心筑夢”,到2024年“以傳承見未來”,再到今年共赴“文明互鑒 共筑中泰友好未來”,從站在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的歷史坐標,到推動青少年教育交流的深度融合,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活動從內涵到實踐持續走深走實。未來,這一“遺產保護+文化交流+平臺”國際文化交流模式將致力于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典范。(華 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