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山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分組審議了,省政府關于全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山東省把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中之重。不斷完善陣地設施,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完善,目前全省共有154個公共圖書館、194個國有博物館、155個文化館,其中國家一級圖書館128個、一級文化館133個、一級博物館32個,全部位居全國第一。
按照“群眾點單、政府買單、精準服務”的模式,在全省廣泛實施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工程,年均送戲下鄉超過6萬場次,送電影下鄉超過70萬場次。文化“兩創”深入推進,“十四五”期間全省建成尼山書院150個、建成鄉村儒學講堂2.4萬多個。“山東公共文化云”已經覆蓋大部分鄉鎮,實現了優秀作品云上聯動,推動優質數字文化直達基層。新型業態亮點頻現,目前全省建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2800多個,其中城鄉書房990多個;全省90多個公共文化服務場館舉辦特色夜校,成為延時服務、夜間服務的亮點項目。
報告指出,盡管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廣大群眾的實際需求相比,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比如,基層陣地還需完善,經費投入仍需提高,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精準匹配度應進一步提升。
報告明確,將針對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人員不足、素質不高的實際情況,著重強化隊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和難點在基層,下一步將實施典型帶動戰略,強化培育來自縣區、鎮村基層一線的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突出緊扣服務群眾實踐,在全省推廣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可復制性的經驗案例,以點帶面,全面提升服務效能。
“十五五”期間,將進一步轉變工作思路,健全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營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機制,依托城鄉社區、廣場、公園、街角、老建筑等既有場所,按照“小而美”為主的原則,每年打造300個以上城鄉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將有條件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納入總分館制服務體系。強化文旅融合,注重把山東省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文旅產業優勢,認真梳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的結合點,在具備條件的公共文化場館積極推進旅游公共服務功能的配置,在基礎較好的旅游服務陣地強化文化內涵設計等。(劉一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