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紐約時報發文表示,如果中美兩國都按照目前的軌跡發展下去,從汽車、芯片到核磁共振成像儀和商用飛機,中國很可能最終完全主導全球高端制造業。紐約時報同時表示,即使是人工智能,未來的人工智能霸主之爭將不是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展開,而是在深圳和杭州這些高科技城市之間展開。
紐約時報這一表態并非是無的放矢,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在全球知識和技術密集型(KTI)產業的占比就已經高達34.0%,排名全球第一,明顯超過美國和日本的總和。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的占比分別為20.4%、6.1%、5.6%和3.8%,分別排名第二至第五。
而在2004年,中國僅排名全球第四。2011年,中國以19.9%的市場份額超過美國的19.8%的,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中國相對于美國的領先優勢擴大到13.6個百分點。從中可以看出中國高端制造業發展速度明顯超過美歐日韓等國,根據目前的趨勢,中國未來的領先優勢將會持續擴大,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將日益增強。
KTI產業是高科技制造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結合體,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定義為高附加值產業,其中制造業占了大部分。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科研創新能力的持續突破,將會使得中國高端制造業的競爭力和全球市場份額占比進一步上升。
長期以來,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處于全球領先,擅長從0變1,而中國憑借著全產業鏈和制造業的規模效應優勢,在應用和產業化領域處于領先,擅長從2變100。在不少領域,雖然美國等發達國家率先創新發明,但中國在產業化方面后來居上,并占據主導地位。
例如,彭博社2024年表示,與在“中國制造2025計劃”相關的13個關鍵領域當中,中國在無人機、光伏、石墨烯、高鐵、電動汽車和鋰電池這5個領域處于全球絕對領先,市場份額大幅領先其他國家的企業。
此外,中國企業在LNG液化天然氣船、藥品、大型拖拉機、機床、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這7個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彭博社預計,到2030年,中國在LNG液化天然氣船領域將會處于全球領先、中國大型民用客機也將會具有全球競爭力。
據國內外研究機構的研究統計顯示,中國近年在科技創新領域發展迅速,各項統計排名大幅上升,與美國的差距在迅速縮小,并明顯領先歐洲和日本。
目前,中國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和歐盟,中國一流科研成果的數量在快速增長。
例如,據2024年6月發布的2024自然指數年度榜單顯示,中國機構和院校2023年在高質量的自然科學研究上做出的貢獻最大,再度位居榜首,領先優勢明顯。
在2023年的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機構前10名中,有7家機構來自中國,進入榜單前20名的中國機構多達11位,超過一半。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國科學院,其份額幾近第二名哈佛大學的兩倍。
此外,根據全球最大的宏觀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 2024 年大國指數顯示,在創新科技方面,美國和中國的得分分別為1.9和1.8,中美在科技創新上的差距已經非常小,美國僅是略超中國。
而在產業競爭力方面,中國得益于制造業全球“世界工廠”的地位,占據了全球供應鏈的主導地位,中國以1.0分遠超美國的-0.4。而美國由于制造業基礎的削弱,產業空心化、基礎設施老舊和物流效率較低等因素的影響,產業缺乏競爭力。
對此,Ray Dalio特別強調,中國憑借規模化應用與制造業整合能力,正在機器人、電動汽車等領域反超美國,尤其在AI應用層面已處于領先地位。
Ray Dalio表示,美國雖然在AI領域投入巨大,擁有頂尖的科研人才和先進的科研機構,在AI基礎研究、算法創新和AI芯片等方面長期處于世界前列。但從產業生態角度來看,中國擁有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和規模巨大的制造業,這為AI技術的落地應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德意志銀行在年初時也表示,越來越難以不承認,中國企業在多個制造和服務業領域提供高性價比和優質產品,中國科技企業的“斯普特尼克時刻”已經到來。
因此,隨著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競爭力日益增加、在應用和產業化領域擁有巨大的優勢,中國未來將可能會徹底主導全球高端制造業。正如紐約時報所強調的那樣,未來的高端制造業霸主之爭將不是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展開,而是在深圳和杭州這些中國高科技城市之間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