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克什米爾地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印度方面突然宣布,要部署一批退伍軍人到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警戒,規模約為4000人。
但考慮到印軍此前“比較丟人”的表現,這次調動可能并不意味著,莫迪政府想要重啟和巴基斯坦之間的戰事,而是有著“一表一里”兩個目的。
照理說,印巴兩國之間一直保持著小規模的邊境沖突,并未出現大規模的傷亡,因此印度不必頻繁增兵。而且,印度現役軍人已有145萬左右,若需要增兵,召回退役老兵似乎也沒必要。那么,印度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盤呢?
新德里與伊斯蘭堡幾乎在同一時刻宣布停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對此表示肯定,仿佛和平的曙光即將到來。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聲明,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也公開確認了停火協議。巴基斯坦外交部還特別補充說:“我們愛和平,但主權和領土,一寸不能少。”
印度沒準備好再打一場,卻必須對國內有個交代
據悉,這些退伍軍人將擔任“靜態警衛”,重點關注“切實威懾和地方協調”。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多次沖突,都以克什米爾地區為焦點的。
而就在印巴再次“對上眼”的關鍵時刻,在聯合國緊急召開會議期間,中俄美三國代表紛紛表達了自身立場,并對解決印巴沖突給出了建議。但從三國的表態來看,可以說分歧很大。比如說,美方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敦促局勢降級。這樣的“場面話”對于解決矛盾沒有任何效果。
印巴之所以能快速達成停火協議,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林民旺分析認為,根本原因還是雙方的目標都很有限。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林民旺就預計印巴雙方接下來可能會逐步解決問題,局勢可能有所緩和。
“很明顯,現在印度對巴基斯坦進行了打擊,而巴基斯坦也予以了報復。”林民旺解釋說,在雙方都完成這樣一輪軍事行動之后,實際上就對各自國內有了一個交代。
最讓人后背發涼的是核威懾。
印度剛試射了“烈火-5”導彈,射程覆蓋中國內陸;巴基斯坦反手就把“沙欣-3”核彈拉出倉庫。
軍事專家嚇得連發警告:“只要一架戰機越界,就可能觸發核按鈕。”
但印軍前線士兵似乎沒當回事——有網紅兵哥直播吃咖喱,背景音里導彈車呼嘯而過,粉絲刷屏:“這心理素質,服! ”
腹背受敵的窘境:難以下咽的“軟柿子”
對比一下:巴基斯坦有相對完善的軍隊體系,背后還有大國支持,跟他們硬碰硬,風險非常高,一旦擦槍走火,后果不堪設想。而納薩爾派這種國內武裝,從裝備和規模上看,似乎是塊“軟柿子”,遠不如一個主權國家的正規軍。
可恰恰是這塊看似軟的柿子,印度政府捏了幾十年都沒徹底捏碎,這更深地暴露了印度在基層治理、社會改革、以及執行力上的深層無力。跟巴鐵打,考驗的是軍力、后勤、外交。而打納薩爾派,考驗的更是政府治理的能力、解決社會深層矛盾的決心和效率。后者顯然暴露了更多的“內傷”。
與其在克什米爾跟巴基斯坦冒著擦槍走火、引發難以預估后果的風險硬剛,可能集中力量解決國內這根老刺,對印度政府來說優先級更高,也更有可能作為“穩定國內”的政績來宣傳。
當然,即使是打這些內部武裝,也絕非易事,挑戰依然山大。除了武裝本身難纏,安全部隊自身的效率和戰斗力,以及上面提到的社會深層矛盾,都讓這場“清剿”困難重重。克什米爾那邊調兵,也可能就是為內部行動騰挪力量,或者至少是個掩護、是個轉移視線。
大國夢與現實坎:步步都是妥協
把這兩邊的事兒放一塊看,印度的真實處境就挺清楚了:它心心念念想當全球有影響力的大國,渴望在克什米爾這類焦點地區展現肌肉,告訴世界“我說了算”,以此支撐“大國夢”。
但骨子里,他又清清楚楚自己的斤兩:軍隊實際作戰能力(過去幾次小規模沖突已經暴露了一些問題)、龐大兵力背后的后勤保障能不能跟上(特別是在高原地區養幾十萬大軍,那是個天文數字般的消耗)、以及國內那些日益尖銳、久拖不決的社會矛盾,都是沉重的包袱。
這種野心和真實實力之間的落差,讓印度在處理對外關系——尤其對巴基斯坦這種擁有相當實力且背后有支持的老對手時,顯得特別擰巴,充滿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它敢擺出劍拔弩張的架勢,打破一點兒邊境上的短暫平靜,甚至通過調兵釋放信號,但要真全面升級沖突,就得把里里外外算個遍,仔細掂量掂量所有的風險。
不僅要估量巴鐵的抵抗決心和能力(他們有外部支持,腰桿子硬著呢),還得看國際社會的臉色和可能的介入。最關鍵是,雙方都擁有核武器。
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雙方頭頂,像一個無形的巨大牢籠,限制了任何一方采取極端軍事行動的可能。任何一次小的誤判,都可能帶來難以想象、毀滅性的后果。前線的士兵可能都習慣了緊張的日常,有些看起來的“動作”甚至讓人覺得有點魔幻,但那核威懾的陰影,是實打實存在的,也是雙方決策時無法繞開的終極底線。
那幾千退伍老兵,放在這個大背景下,就顯得非常微妙了。它既是一種想表現強硬、秀肌肉的政治姿態,也很可能是為了更優先地處理那些在國內拖了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對的更現實、更棘手的硬骨頭。
印度政府可能想著內外兼顧,或者至少拿“解決內部問題”的勝利,來沖淡在邊境線上缺乏足夠亮點甚至有所尷尬的局面。
結語
說到底,無論是克什米爾方向的戰術性小動作,還是腹地沒完沒了的“清剿”困境,很多問題的根子似乎都指向了同一個地方:印度政府在解決那些深層的社會經濟問題上的步履維艱。
只要那些扎根于貧困、腐敗、不公的土壤還在,光靠往邊境調兵,或者往山區派兵,是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的。這棋盤太大,解不開的死結太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