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有不祥預感,提醒中國小心,美西方設好陷阱,印度突增50萬大軍。
最近俄羅斯一共給中國提了兩個醒,一個是讓中國小心美西方挑撥中印發生沖突,一個是“普京國師”提醒中國,在解決臺灣問題的過程中,千萬別犯與普京政府相同的錯誤。
我們重點看看第一個,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俄外長近日對華示警:美西方刻意用"印太"替代"亞太"的稱謂變化絕非偶然。
在他看來美西方是想借機構建一個以價值觀劃界的同盟體系,將印度包裝成“民主伙伴”,而把中國推向“戰略對手”的位置。
簡單來說,美西方的終極目標就是中印反目,最好能發生沖突打起來,這樣他們就能坐收漁翁之利。
更耐人尋味的是,拉夫羅夫特意將中印稱為“偉大的朋友和鄰居”,這種微妙措辭既是對中國的善意提醒,也是對印度莫迪政府的隱晦敲打:若一味倒向西方,最終可能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其實俄方擔憂并非杞人憂天,俄方情報顯示,近期印巴沖突的突然升級存在明顯人為操縱痕跡。
而這幕后的黑手正是英國,據悉,英國情報機構通過6個非政府組織滲透印度邊境決策層,故意選在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活動期間制造事端。
這一手筆可謂一箭三雕:既干擾俄羅斯的外交布局,又在中國西部邊境埋下隱患,還能測試中印兩國的戰略定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現在印巴已經停火,但印度依然野心勃勃,環球網消息,印度突然宣布向克什米爾增派50萬兵力,其中4000名退伍軍人轉為“靜態警衛”,這種異常調動很難用常規安全需求來解釋。
從軍事角度看,印軍雖人數占優,但依賴一條每年封山半年的斯利那加-列城公路補給,T-72M1坦克和米格-21等老舊裝備也難以支撐高強度對抗。
所以,這些印軍雖然不足為懼,但為印巴局勢增加了不小的變數。
印巴的不穩定將導致中國邊境的不安穩,這也是俄方會示警中國的主要原因。
當前俄羅斯對華能源出口占比已升至30%,中俄貿易更成為其突破西方制裁的生命線。一旦中印沖突爆發,歐亞大陸的地緣穩定將徹底撕裂,俄羅斯的能源命脈和經濟復蘇計劃都將遭受重創。
此外,印度近期拒絕簽署俄烏和平倡議,并在軍購上加速向美西方靠攏,進一步加劇了莫斯科的焦慮。
拉夫羅夫的發言,某種程度上也是俄方對印度的一次戰略試探,若新德里繼續與西方深化合作,莫斯科或將調整其“平衡外交”的既有策略。
話說回來,美西方會如何挑撥中印,設置這個陷阱呢?
筆者看來有四個層面:
軍事上,美國不僅與印度共享衛星情報,還提供高海拔作戰裝備,甚至通過“四方安全對話”將印度納入對華包圍網。
外交層面,“印太經濟框架”和“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伙伴關系”等小圈子,正試圖將印度與西方利益深度綁定,削弱其在“全球南方”與中國合作的空間。
經濟領域的“友岸外包”策略更為陰險,西方刻意將產業鏈從中國轉移至印度,人為制造兩大新興經濟體的競爭態勢。
而在認知作戰方面,西方媒體持續炒作中印邊境摩擦,將印度塑造成“對抗中國擴張的民主堡壘”,這種敘事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印度精英層的決策傾向。
面對復雜局勢,中國的破局之道在于戰略定力與精準反制的結合。
近期西部戰區開展的高原全域攻防演練,直指印軍補給線脆弱性,一旦沖突升級,解放軍可通過切斷斯利那加公路等關鍵節點,使前線印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經濟上,中國手握對印貿易順差和關鍵原材料出口的籌碼,若印度過度挑釁,這些“經濟杠桿”足以讓莫迪政府三思。
此外,中俄在上合組織框架下的協作正在深化,通過多邊機制對沖美印軍事冒險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始終留有余地,近期仍推動中印邊境事務磋商機制,為潛在危機預留外交緩沖空間。
當前危機本質上是陸權與海權國家的世紀博弈。美西方推動"印太"概念的根本目的,是要將中國封鎖在"第一島鏈"內的同時,誘使印度成為陸上牽制中國的棋子。
但中俄背靠背協作形成的戰略縱深,使這套圍堵方案始終存在致命漏洞。
解放軍在洞朗地區建立的立體監控體系,已能對印軍偷襲行動實現分鐘級反應;中巴經濟走廊形成的戰略支點,則從南翼構成了對印威懾。這些實實在在的防御部署,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能遏制軍事冒險。
俄羅斯的預警如同一面鏡子,既照見了美西方“以印制華”的算計,也折射出中俄印三國關系的微妙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