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據韓聯社5月23日報道,韓國國防部緊急發聲,稱“首爾與華盛頓未討論過駐韓美軍撤離一事”,強調駐韓美軍為韓美同盟的核心戰力,將堅定不移地維持聯合防衛態勢。而此前《華爾街日報》爆出重磅消息:美國國防部正考慮從韓國撤出約4500名軍人,并將其重新部署至關島等“印太地區前沿陣地”。美國國防部對此既未證實也未否認,僅回應“目前沒有可發布的信息”。
這則消息,雖未被官方坐實,卻如一顆政治炸彈擊中東亞安全神經。美韓之間的軍事捆綁,是否正走向戰略重估?駐韓美軍這張“安全保單”,還是盟友紐帶,還是“經濟訛詐”的談判砝碼?韓國的焦慮,美國的沉默,朝鮮的按兵不動,正交織出一個危險信號:美軍“東移重組”的腳步,遠比外界想象得更早、更突然。
韓國方面第一時間做出“否認”,實則是一種下意識的政治危機處理。韓軍高層擔心輿情發酵,更擔心對朝震懾失衡。美方沉默不語,不否認、不澄清,這恰恰是“最值得注意”的表態方式。在美軍全球部署框架中,“駐韓美軍”已不是不可動搖的存在。尤其在“印太戰略”的調整趨勢中,美國早已從“駐扎”向“靈活部署”過渡。關島、菲律賓、澳大利亞,乃至南海“戰略支點”配置,早被定義為下一階段的“前沿轉進陣地”。
表面上看,駐韓美軍是針對朝鮮的傳統防御體系核心組成,但從實際軍事效能與戰略成本衡量,美國對于維持過于集中、且具有高度政治爭議的陸軍駐扎方式已越發不耐。轉向“機動兵力”“島鏈環繞”“多國共擔”的模式,才能在所謂“中朝雙挑戰”背景下實現成本可控、投送高效、風險可散。尤其關島近年美軍投入巨資建設B-2、F-22、F-35以及高超音速聯合指揮中樞,已經具備遠超韓國基地的火力和戰備靈活性。這意味著,駐韓兵力調整,是“遲早之事”,只差一個政治時機。
對于韓國而言,駐韓美軍不僅是安全保障,更是一種戰略心理支柱。朝鮮導彈數次試射飛越半島上空,金正恩的每一句“核戰威脅”都曾讓韓國政界如履薄冰。而一旦美軍真的撤出4500人,不僅是戰力層面下降,更是國內“棄韓論”甚囂塵上。從政權穩定到對朝政策的“威懾力神話”,都將被打破。韓國之所以在第一時間澄清,并非信息掌握充分,而是怕局面失控。
而從美國角度看,撤軍也是一種熟悉的“談判工具”。當前,美韓五年期軍費分攤協議將于2025年到期,美國早已釋放信號,希望韓國承擔更多軍費負擔。撤軍傳言很可能是“溫和版訛詐”重演,借助輿論先制造不確定,再于談判桌上收割更多預算配比。特朗普時代曾赤裸提出“不給錢就撤軍”,拜登政府則通過“匿名放風—盟友主動否認—留白空間”實現同樣效果。這種策略,在特朗普時代被稱為“外交敲竹杠”,在拜登時代則被披上了“戰略調整”的外衣,本質未變。
韓國對美的全面依賴是否正迎來代價暴露期。從加入“芯片四方聯盟”,到在臺海議題上被動跟進,從聯合軍演走向高度日美軍事一體化,韓國在戰略自主性上正逐漸喪失籌碼。如今若連駐軍都面臨“斷保”,韓方或將不得不重新審視“同盟是否等于保障”的傳統判斷邏輯。更關鍵的是,美方根本未把“忠誠”與“支持”當作是否駐軍的評判標準,唯一依據始終是:這塊地,值不值得。
事實一再證明,從敘利亞、伊拉克到阿富汗,美軍可以說走就走,哪怕留下的只是殘局、廢墟與代理人困境。韓國若繼續自我安慰式地認為“美軍不可能撤離”,那才是真正的戰略幻想。如今“4500人撤軍”已被列入討論框架,即便不是當下,也極有可能在今后某個突發事件、預算沖突或區域危機中被迅速啟動。
韓國的國家安全,不該依靠某支外軍的“友情駐扎”,而應回歸到“多邊均衡戰略”“自主防御能力”“對話機制建設”的穩健軌道。否則,美軍若真走了,不只是邊境亮紅燈,更是整個國家戰略坐標將陷入集體迷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