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絡“黑嘴”該閉嘴
針對網絡“黑嘴”傷企亂象,中央網信辦即日起開啟為期2個月的專項行動,重點整治四類突出問題,分別是惡意抹黑詆毀攻擊企業問題、對企業進行敲詐勒索問題、惡意營銷炒作問題和泄密侵權類問題。可以說,每一個突出問題都是企業的痛點。
企業苦網絡“黑嘴”久矣!一家企業的成長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積累,但一條虛假信息的傳播,便可能讓其聲譽一夕崩塌。企業若選擇沉默,則謠言愈演愈烈;若訴諸法律,又面臨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的困境。這種“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的失衡局面,讓不少企業被迫妥協,而“黑嘴”卻越發猖獗,形成惡性循環。
網絡“黑嘴”不僅直接傷害企業,還破壞、惡化營商環境和輿論環境。試想,一旦“水軍”充斥網絡,公眾對信息的信任度會不斷下降,社會監督的正面價值被消解;一旦“交錢刪帖”成為潛規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便蕩然無存。
5月20日起施行的民營經濟促進法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互聯網等傳播渠道,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惡意侵害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的人格權益。”
最高法此前發布的典型案例顯示,某網絡自媒體編造虛假信息,侵害民企聲譽,最終被判違法,承擔侵權責任。還有一些網絡“黑嘴”敲詐企業獲刑入獄。這些案例都警示,網絡“黑嘴”該閉嘴了,以身試法,必將受到法律制裁。
網絡“黑嘴”背后往往暗藏著黑色利益鏈——有人靠抹黑企業漲粉變現,有人以“有償刪帖”為業牟利,更有人將負面信息當作要挾企業的籌碼。對這種黑色“生意經”,相關部門出手整治,正當其時。
嚴懲網絡“黑嘴”,法治必須亮劍,堅決斬斷背后的黑色利益鏈。譬如,對組織化、產業化的黑產團伙,不僅要追究個人責任,更要深挖幕后金主;對反復違規的賬號主體,納入跨平臺“黑名單”,限制其再次入場。只有讓每一次違法都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才能遏制“黑嘴”的投機心態。
平臺作為信息傳播的“守門人”,絕不能以“技術中立”為由推卸責任。平臺需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治理。一方面,要通過完善關鍵詞識別、建立企業聲譽保護數據庫等技術手段,對惡意內容進行前置攔截;另一方面,應與監管部門形成聯動,及時共享線索,切斷“黑嘴”的傳播鏈條。
營造清朗網絡環境,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破除“吃瓜心態”,需要公眾需提升媒介素養,面對聳動標題時多一分質疑,看到極端言論時少一點盲從。此外,行業協會、新聞機構等應發揮監督作用,及時澄清謠言,為企業提供發聲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打擊網絡“黑嘴”并非壓制正常批評。事實上,批評與抹黑有著本質的、天然的區別。對于客觀指正,企業當虛心接納;對于無端詆毀,則須堅決反擊。厘清這一邊界,方能避免誤傷,讓輿論監督回歸正常軌道。
加強專項整治,更要構建長效機制,合力構筑清朗網絡空間,如此才能讓企業在更加公平、清朗的網絡環境中輕裝前行。(陳廣江)
來源:浙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