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州聯手“逼宮”特朗普
4月23日,紐約州、亞利桑那州等12個州的總檢察長聯合向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提起訴訟,核心訴求只有一句話:總統無權繞過國會擅自加稅。這些州中,既有紐約、加州等民主黨票倉,也包括亞利桑那、內華達等特朗普2024年大選時費盡心思拿下的搖擺州。該州估算,若關稅持續,政府成本將超1億美元,紐約市可能流失3.5萬個崗位。
這場被外媒稱為“美國內戰”的司法大戰,始于特朗普政府一系列激進的關稅政策。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對全球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其中對華關稅一度飆升至145%。這一政策迅速引發連鎖反應:紐約港貨運量暴跌30%,俄勒岡州家庭年均支出增加3800美元,全美GDP出現0.3%的萎縮。
更具戲劇性的是,加州州長紐森將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比作“比地震還可怕”的災難。作為全美GDP第一的州,洛杉磯港和長灘港承擔著全美40%的進口貨物,關稅一加,硅谷科技企業的供應鏈也瀕臨斷裂。連特朗普的“鐵票倉”農業州也反水。
訴訟核心:總統權力的邊界之爭
這場官司的核心,是特朗普對IEEPA法案的濫用。該法案本是1977年為應對蘇聯威脅制定的戰時條款,允許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態”下采取經濟措施,但前提是威脅必須“異常且特殊”,且需與國會協商。特朗普卻將其曲解為“關稅遙控器”,聲稱貿易逆差和芬太尼問題構成緊急狀態,進而繞過國會單方面加稅。
5月21日開庭審理時,控辯雙方圍繞IEEPA展開激烈交鋒。12州的律師指出,美國已連續49年存在貿易逆差,這是經濟規律使然,并非“異常威脅”。俄勒岡州司法部強調,特朗普政府承認關稅只是“施壓工具”,與緊急狀態無關,這種濫用權力將導致總統權限無限擴張。
特朗普的律師稱IEEPA賦予總統“廣泛酌情權”,關稅是談判籌碼,若撤銷將“徹底削弱”美國在中美談判中的地位。當法官追問“是否總統任何行為都不受司法審查”時,他竟稱“難以想象何種行為越權”,這種邏輯引發法官質疑:“難道總統說什么就是什么?”。
法律界普遍認為,盡管總統在貿易政策上有較大自由度,但此次訴訟若能證明特朗普的“緊急狀態”缺乏實質依據,可能改寫歷史。例如,1977年IEEPA通過以來,法院從未支持總統將貿易逆差視為緊急狀態。更關鍵的是,特朗普在宣布關稅前并未按法律要求與國會充分協商,這成為12州的突破口。
對華關稅歸零的背后:經濟利益與政治博弈
這場“逼宮”表面是法律之爭,實則是地方經濟利益與聯邦政治意志的碰撞。12個起訴州中,紐約、加州等“藍州”長期依賴國際貿易,2024年紐約對華出口額占該州GDP的8%,從醫藥設備到金融服務均依賴中國市場。而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前4個月對華貿易逆差同比增加12%,關稅反而加劇了供應鏈混亂。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保護美國制造業,結果卻導致中小企業破產潮。亞馬遜平臺上,成千上萬依賴“中國制造+美國銷售”模式的商家排隊申請破產保護。就連特朗普的支持者、制造業協會也開始動搖,他們要的是公平貿易,而非同歸于盡。
在政治層面,這場訴訟成為民主黨制衡特朗普的利器。12州中大部分由民主黨執政,他們深知削弱特朗普的關稅權能為2026年中期選舉鋪路。而特朗普一邊在社交媒體大罵“叛國”,一邊悄悄調整策略——5月16日突然表態愿意赴北京談判,被解讀為緩兵之計。更致命的是,美國企業界集體反水,六大商業團體聯合聲明稱關稅正在“摧毀就業”,要求總統懸崖勒馬。
這場司法大戰的結果將深刻影響美國貿易政策走向。若12州勝訴,不僅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被推翻,總統在貿易領域的權力也將受到制約。反之,若法院支持特朗普,可能進一步強化行政集權,為未來總統濫用緊急狀態權力開先例。無論結果如何,有一點已清晰顯現:當關稅成為政治工具,受傷的永遠是普通民眾和中小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