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萬里長江“蝶彎”處,“化繭成蝶”沖霄舞

0
分享至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5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萬里長江“蝶彎”處,“化繭成蝶”沖霄舞——讓湖北“省以城名”的鄂州,從吳楚古都到空港新城,“塊頭”雖小卻“大有乾坤”》的報道。

  滾滾長江浩蕩東流,與漢江交匯后,在江漢平原東緣連續轉了3個近90度的彎,勾勒出近乎對稱的半圓形輪廓,仿佛一只蝴蝶在此駐足。蝴蝶頭部坐落著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鄂州。


  位于西山風景區的武昌樓。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伍志尊 攝

  從空中俯瞰,鄂州襟江帶湖枕名山。86.9公里的長江岸線依境而過,119個大小湖泊點綴其間,153條大小河流縱橫交錯,西山、蓮花山、葛山峰巒疊翠。

  作為湖北省最小地級市,鄂州讓湖北“省以城名”,也讓屈原為之反顧,孫權遷都至此。如今,我國首個貨運樞紐機場在此建成,全國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有序推進,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示范區加速建設。

  從吳楚古都到空港新城,鄂州為何頻頻出圈?記者近年來數訪此地感受到,鄂州面積有限卻內藏乾坤,“蝴蝶”扇動翅膀也能沖霄騰飛。

地方小、來頭大:這里是湖北之根、武昌之源

  來到湖北省博物館,一件2003年從鄂州市濱湖東路郭家細灣15號墓出土的三國時期青釉鱷魚引人矚目。這條鱷魚嘴巴、四肢、尾巴皆十分短小,唯獨眼睛大、身子肥壯,頗具憨態。

  藏品注釋道:湖北的簡稱“鄂”,源于鄂州。這件出自鄂州的青瓷鱷魚,是目前湖北已知最早的鱷魚形象資料。

  每個省的簡稱,都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文字符號,而是蘊含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考古研究發現,今天的“鄂”字,是西周金文“噩”字演變而來。“噩”本是鱷魚,其字從“王”,是線條性鱷魚側面象形符號的訛變,從四“口”,意在突出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吼鳴聲。后來人們加魚旁作為鱷魚的一種專用字,加“邑”的偏旁異寫“阝”則成為地名專用字,泛指名叫鄂的城邑。

  鄂州之“鄂”從何而來?由于鄂國的傳世典籍不多,其歷史地理存在“南下說”“本土說”等不同說法。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弘兵認為,商代鄂國在北方中原地區,最早應當在山西鄉寧一帶,后遷至河南沁陽附近。《戰國策》和《史記》記載,鄂侯與西伯昌、九侯并列紂之三公。周代遷至南陽西鄂故城。戰國時期楚國在南陽封有鄂君,楚懷王晚期原居南陽鄂地的鄂君遷徙今鄂州一帶,遷徙后封君仍稱鄂君,新封地仍稱鄂,從而形成后世的東鄂之地。

  而鄂州博物館原副館長丁堂華更傾向于“本土說”。據他考證,鄂州在夏代為古三苗之地,當時這里廣泛分布鱷魚,并誕生了一個以捕鱷為生且以鱷為圖騰的部族,并逐漸形成國名為鄂的方國。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周夷王之時,熊渠占領鄂地,并封兒子熊紅為鄂王。

  無論是“南下說”還是“本土說”,鄂地興盛與楚國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既然楚國對湖北影響深遠,為何湖北不簡稱“楚”,而要稱“鄂”呢?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羅運環認為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從命名學的角度來看,熊渠封中子紅為鄂王奠定了作為地名的“鄂”字所能產生較大影響的高起點,使湖北人尤其是鄂東人對“鄂”字具有親切感;二是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寫下“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使得“鄂”自帶名人效應;三是湖北雖曾被冠以“鄂省”“楚省”“楚鄂”“楚北”等多種稱謂,但由于湖南也在“楚省”范圍之內,“楚”作為湖北省的簡稱在習慣上不夠專一,只能在特定語境中使用。而“鄂”字作為湖北省的簡稱名具備專一性,故最終脫穎而出。

  “鄂”,既是湖北省的簡稱,又是今鄂州市的一個古老的稱謂;“武昌”,既是今天超大城市武漢的組成部分,也是古代鄂州市的一個響亮名稱。

  來到鄂州市濱江公園,一座總高11.8米的孫權像背靠長江,一手執劍,一手指向前方,給人留下諸多遐想。

  公元221年,在奪取長江中游的統治權、穩定荊州局勢后,孫權遷都鄂縣,取“以武而昌”之意,將鄂縣改名武昌。同年8月,孫權在武昌稱吳王,沿用漢代鄂縣舊城址修筑武昌城。在武昌經營了8年之后,孫權以長江中磯上出現黃龍、南郊出現鳳凰為名,于武昌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吳,改年號為黃龍。

  鄂州市博物館原黨委書記熊壽昌說,孫權選擇在鄂州建都,看中的是當地便利的區位和豐富的資源。一方面,鄂州自古是長江、漢水交匯口東南端所在地,緊靠大江、大河和良港,四通八達、物產豐富。另一方面,鄂州處于長江流域銅鐵資源富集帶上,在冷兵器時代可謂是源源不斷的兵器庫。這對靠水軍立國的東吳來說,是“與天下爭衡”的重要基地。

  吳國建都鄂州還讓一條魚聞名遐邇。孫權在武昌城登基后不久,便遷都建業,武昌作為吳國陪都。孫權之孫孫皓繼位后,又打算把都城從建業遷到武昌。擔憂再建都城勞民傷財,左丞相陸凱上疏引用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加以勸諫。

  這段史實使“武昌魚”的聲名大振,歷代詩人多以此事加以吟詠。如唐代岑參“秋來倍憶武昌魚”、宋代陸游“亦食武昌魚”、元代盧摯“寧食武昌魚”、明代王問“須寄武昌魚”等。最為著名的還是毛澤東主席的《水調歌頭·游泳》中“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事實上,關于武昌魚到底是何種魚,史籍并無明確記載。直到1955年,中國著名魚類學專家易伯魯進行詳細鑒定,他認為,地跨鄂州市和武漢市江夏區的梁子湖中獨有的團頭魴是正宗的武昌魚,并得到了魚類專家和廚師們的廣泛認可,一樁公案總算塵埃落定。

  歷史的硝煙散去,昔日的吳王都城早已風光不再。記者日前來到鄂州市鄂城區武昌大道南面、濠塘東巷附近的吳王城遺址看到,除了滿目綠植和仿古街區,似乎再也找不到這里曾是都城的痕跡。

  孫權建都武昌,不僅留下了吳王城,還有武昌宮、鳳凰臺、試劍石等豐富的遺址。這一處處寶貴遺跡,引來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或駐足流連,或飛毫拂箋。

  鄂州西山,因在吳王古都之西,故名西山。春日里在滿山蒼翠中拾級登頂武昌樓,只見萬里長江奔流不息,鄂州、黃州景觀盡收眼底,突然感到天寬地闊。

  這樣的盛景也讓蘇軾為之傾慕。蘇轍在《武昌九曲亭記》中說,“齊安(黃州)無名山,而江南武昌諸山,陂陁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這對“幅巾不擬過城市,欲踏徑路開新蹊”的謫居詩人來說,正是十分理想的悠游隱居之地。

  蘇軾不僅自己經常游西山,還熱情地將其介紹給親朋好友。在蘇軾傳世的詩文中,直接寫西山的就有《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與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武昌西山》《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等。

  蘇軾在西山,還成就了一道美食——東坡餅。相傳蘇軾到訪西山靈泉古寺,老僧沏上茶并托出一盤面點請他品嘗。這種面點類似馓子、宛若牡丹,被炸至金黃酥脆后淋上糖霜。蘇軾品嘗后對寺僧說:“爾后復來,仍以此餅餉吾為幸。”從此,這個原本是僧人的齋品,因蘇軾的贊美,有了自己的名字“東坡餅”。如今,東坡餅已入選鄂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寄情山水之間,撫平了心中褶皺,蘇軾回到朝廷,也依然懷念在西山的日子。有一次,他與曾任武昌縣令的鄧溫伯談及昔日西山之游,激起蘇軾對黃州、武昌的懷念,于是作長詩《武昌西山》一首。與此同時,蘇軾又請鄧溫伯同賦,并準備將二人之詩贈給寓居武昌的王文甫。鄧溫伯欣然應允,隨即和詩。消息傳出,當時在朝文士爭相和作,竟得詩30余首,成為文壇一段佳話。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子皙泛舟樊湖遇知音;“北拒溺驂鑣,西龕收組練”,孫權以武而昌成帝業;“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樓臺”,陶侃遍植官柳留美名……歷代文人墨客在鄂州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雋美詩章和讓人稱頌的佳話掌故,如璀璨星辰照亮歷史的長空。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劉玉堂認為,鄂州在古代至少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一是楚之先祖拓土開疆,使鄂州率先納入楚國版圖;二是孫權遷都鄂州,改鄂為“武昌”后,當地迎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三是唐宋元時代,李白、元結、孟浩然、蘇軾等在此留下不朽篇章,奠定了鄂州歷史文化在全國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個體小、情懷大:這里的人碧血丹心激蕩升騰

  不同城市的地理環境、歷史文脈會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性格。熊渠封子為鄂王不符合禮制,是楚國“不服周”的表現。孫權“以武而昌”一脈相承,展示其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狀態。歷經千年,當地在不同時期都涌現出敢為人先、不屈不撓的人物。

  在鄂州市華容區華容鎮涼亭村,一棟白色建筑顯得格外莊嚴肅穆。這里便是辛亥首義第一烈士彭楚藩的紀念館。走進館內,彭楚藩烈士畫像凜然高懸,其下是彭楚藩烈士墓碑文,銘刻著他的英勇事跡。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連續遭受列強侵略,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割地賠款、對內壓榨百姓,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1904年,20歲的彭楚藩閱讀《猛回頭》《革命軍》等進步書刊,接受革命思想,決意投筆從戎。1906年應募入湖北新軍,參加反清革命。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籌建時,彭楚藩被推為軍事籌備員,負責籌劃起義工作。

  鄂州市華容區文化館館長姜劍松介紹,1911年10月9日,蔣翊武等在武昌總部準備起義,后來因傳令受阻起義未果,指揮部被軍警包圍,彭楚藩等人為掩護蔣翊武撤離當場被捕。面對審訊,他義正詞嚴地回答:“我既然從事革命,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要殺就殺,何必多言!”次日凌晨,彭楚藩在武昌湖廣總督署門前從容就義,犧牲時年僅27歲。

  烈士的鮮血澆鑄了革命烈火。1911年10月10日晚,經過一夜浴血奮戰,武昌起義成功。此后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從而推翻了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三烈士之一的彭楚藩,民國政府于1912年在彭楚藩的老家涼亭村修建“彭烈士祠”,此后幾經損毀重修。現存的彭楚藩烈士館為1975年重修、2019年修繕而成,目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年代,鄂州英雄輩出,書寫了絢麗的篇章。鄂州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王濤介紹,從武昌首義到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的創建,從南昌起義到人民軍隊的誕生,都有著鄂州人民的身影,紅色火種一直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

  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全國僅有50多名黨員,其中鄂州籍就有三位,即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重要成員范鴻劼,湖北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主要創始人劉伯垂,以及武漢工人運動骨干趙子俊。

  回顧鄂州在中國近代史的地位,可謂首義有功、建黨有名、建軍有為。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后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賀龍奉命以“東征討蔣”的名義,率部從鄂城誓師出征,參加并指揮了舉世聞名的八一南昌起義。賀龍所帶領部隊7500人中,有2000多人是鄂城子弟兵,他們對南昌起義的勝利、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緊密相連。這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壯懷,在鄂州的不同時代寫就精彩壯麗的篇章。

  鄂州歷史上江湖暢通,域內湖泊密布。目前納入省市兩級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共有82個。千百年來,因人口不斷增長、資源供給不足,鄂州先民為了生計在此圍湖造田、圍墾養殖。

  鄂州市梁子湖區委書記蔡和林介紹,20世紀80年代,圍網養殖傳入當地,“圍網大軍”興起,各家插竿圍網,養殖業發展失序。有媒體報道稱,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梁子湖上圍網養魚養蟹逐年增加,最高峰圍網面積達6.7萬畝。

  “人與水爭利,水必與人為殃。”隨著一大批湖泊退湖為田、圍墾養殖,每年防汛壓力大大增加,部分湖泊污染和富營養化嚴重,生態功能退化萎縮。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長江經濟帶由此開啟了生態大保護的新篇章。當年,為應對特大洪水,湖北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對梁子湖水域的牛山湖實施破垸分洪、退垸還湖。2017年,梁子湖鄂州水域啟動禁捕工作試點。

  “水越來越臟,魚也越來越少、越捕越小,必須有所改變。”說起自己“洗腳上岸”的故事,鄂州市梁子湖區沼山鎮夏咀村的夏新春直言當時很苦惱。

  他說,自己是村里漁業隊的隊長,帶著大家打了大半輩子魚,突然上岸讓人無所適從。加之夏咀村地理位置偏,耕地面積少,易澇易旱,未來靠什么謀生,大家也很迷茫。“你不上岸,我不上岸,也不是辦法。縱有萬般不舍,為了子孫后代總要邁出第一步。”

  在夏新春帶領下,夏咀村200多位漁民集體上岸。依托梁子湖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夏新春和漁民們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成立了鄂州市梁子湖區歡農專業合作社,發展綠色種植養殖和旅游業。經過多年發展,合作社果園種植面積已超過400畝,實現了四季有果摘,每逢假期,不少游客提著果籃來到果園采摘、拍照,享受愜意時光。

  鄂州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說,長江十年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之策。這些年來,鄂州近3000位漁民撤籪收網、離漁上岸。他們以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合力遏制了長江“病情”,推動了長江漁業資源和生態多樣性的恢復。

  記者來到梁子湖畔的沼山鎮東井外圍看到,自實施退垸還湖生態修復工程以來,這個曾因圍湖養殖而遭到污染的地方,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近8000畝的水體被種上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沿湖則布局建設生態護岸。隨著全長100多公里的梁子湖環湖綠道全面建成,不少農戶依托梁子湖畔良好的生態基礎,發展餐飲、民宿等產業,“綠水青山”正在“生金淌銀”。

塊頭小、格局大:這里的改革持續深化、開放步履不停

  走進鄂州博物館,一幅“鄂君啟金節水陸交通路線示意圖”引人矚目。

  博物館講解員肖令說,楚國是地方五千里、城邑數百座的南方大國,城邑之間的商貿往來十分頻繁。為加強管理、增加收入,楚國在許多城邑的出入口處設有水陸關卡,委稅官駐守,負責征收過往商隊的稅款。楚懷王六年,楚懷王特地賜給鄂君啟通商節符,允許啟享有某些免稅特權,又對其經營活動做出諸多限制。

  節符銘文記載,鄂君啟船隊船只數量達150艘,總噸位約18噸,車輛達50乘。營運范圍以鄂州為中心,西至江陵、南到全州(今屬廣西),北抵河南南陽以北,東達安徽宣城。“這在戰國時期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其水路聯運線是世界上最早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系統和完整的商業水陸通道,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交通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肖令說。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鄂州,正把目光投向藍天,推動“九省通衢”邁向“九州通衢”。

  凌晨2點,鄂州花湖國際機場迎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在停機坪上,數十架飛機整齊排列,上百名工作人員正加緊卸貨;75萬平方米的轉運中心內,牽引車、轉運車來回穿梭,2.3萬臺分揀設備和長達52公里的傳送帶自動運行,發出節奏感十足的聲響……

  “我們明顯感到消費需求強勁增長。”順豐航空鄂州基地地服主管孫一丹說,近期機場最高單日保障貨運航班130架次、每小時突破55班、單日貨郵吞吐量最高5999噸,創歷史新高。


  圖為鄂州花湖國際機場。

  于2022年7月建成投運的鄂州花湖國際機場是我國首個、亞洲首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作為湖北打造國內大循環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重要支撐,正致力于成為我國乃至全球航空要素資源的集成中心和配置中心。

  湖北不沿邊、不靠海,鄂州又是湖北最小地級市,下轄僅3個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不足16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僅過百萬,為何要將航空貨運樞紐選址湖北、落子鄂州?

  打開中國地圖可以發現,鄂州正好位于我國經濟菱形結構的幾何中心、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倡議的交匯區。

  鄂州市發改委主任劉揚波介紹,以鄂州花湖國際機場為圓心,1.5小時飛行圈可覆蓋長三角、珠三角等多個城市群,輻射全國90%的經濟總量、80%的人口;機場地處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區、20公里范圍內有3個地市級中心,100公里范圍內有7個國家級開發區,可輻射鄂東地區千萬人口;鄂州公路密度全省第一、鐵路路網密度全省第二、擁有國家一類水運開放口岸,6米深水岸線長達17.8公里,“鐵水公空”優勢齊備。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璟說,鄂州居中部之中,能夠通過機場、公路、鐵路等方式快速到達周邊省份,獲取腹地貨源的條件得天獨厚。

  興建貨航基地、塑造公共平臺、發展臨空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短短2年間,鄂州累計開通貨運航線94條,覆蓋全國31個省級區域,通達五大洲42個國家和地區航點。2024年,花湖國際機場保障貨運航班3.18萬架次,完成貨郵吞吐量102.5萬噸。2025年度機場樞紐貨量27.8萬噸,其中國際貨郵吞吐量10.2萬噸。開航以來累計樞紐貨量157萬噸。

  利用交通樞紐這一集散平臺,花湖國際機場發揮“鏈主”功能,不斷增加現代物流供應鏈、產業供應鏈、平臺供應鏈,通過“通道+樞紐+網絡”,把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目前,鄂州市已入選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承載城市。“不靠海不沿邊,走向世界靠藍天”成為當地流行語。

  歷史總有一些巧合,讓人為之著迷。

  東晉時期,道家煉丹家、醫學家葛洪在鄂州先后旅居5年,其間遍訪野店荒村、重山密林和江湖沼澤,并選定了葛山和葛店兩個地方,結廬置鼎,潛心冶煉。道教的煉丹術本意是指望借藥石的精氣使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但在實踐中,卻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煉丹過程中,葛洪在古代“伏火硫黃法”的基礎上,認識到火藥爆炸是一種“內燃燒體系”作用,從而發明了“硝雄混劑”,也就是“餌雄黃法”。這在他的著作《抱樸子·仙藥》一章里有翔實的記載。

  對此,李約瑟和魯桂珍在《關于中國文化領域內火藥與火器史的新看法》一文中指出:“公元4世紀時,中國的葛洪已經了解關于硝石的識別和提純,直到公元13世紀,這一科學實踐才相繼傳到阿拉伯和歐洲。”

  曾經葛洪煉丹之處,如今聚焦“煉芯”,正加快建設成為萬億光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承接地。

  從武漢光谷高新大道一路向東,穿過短咀里湖大橋,便到了鄂州葛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葛店經開區內的湖北芯映光電有限公司10萬級無塵車間,自動化機器高速運轉,一顆顆LED芯片經過點膠、焊接,變身LED燈珠,再嵌入卷盤,實現從芯片到屏幕的轉變。

  芯映光電副總經理王建華介紹,作為一家生產Mini/Micro LED新型顯示器件的芯片封裝企業,其掌握黑墨填充技術、高魯棒性扁平化無引腳封裝和MIP集成封裝三大技術,使得產品性狀更穩定,顯示色彩更豐富細膩。目前該公司芯片產品已亮相巴黎奧運會、成都大運會、歐洲杯以及總臺春節聯歡晚會等重大賽事和活動。

  作為武漢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鄂州抓住武漢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時代背景,緊緊依托武漢,推動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協同聯動,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示范區。

  依托臨近武漢光谷的區位優勢,葛店經開區根據自身定位,精準對接武漢“光芯屏端網”萬億級產業集群,與武漢光谷共建100平方公里光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目前,葛店經開區已吸引三安光電、瑞華光電、芯映光電等數十家光電子信息產業鏈項目落戶。

  如今,葛店經開區七成以上企業以“武漢”冠名,有超8萬人在武漢光谷和葛店經開區過著往返“雙城”的“同城”生活。2023年,葛店經開區在全國230家國家級經開區中位列第34位,下轄葛店鎮連續3年入選全國百強鎮,是湖北省唯一進入百強的建制鎮。

  小塊頭,只要敢想敢干也有大作為。作為湖北省首個改革開放試驗區、首個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和綜合改革示范區,近年來,鄂州先后承擔國家、省級改革試點任務50余項。在全國率先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改革,還入選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

  改革開放有效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立體交通網極大縮短鄂州與外界的距離,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大產業、新業態正加速向鄂州集聚。得“中”、得“圈”、得“天”獨厚的鄂州,城市發展越發呈現出“小”中有新、有重、有暢的特點。2024年,鄂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6%,進出口總額增長30%,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勢頭。

  以“小而精”彰顯高質量、以“小而優”突出有作為。鄂州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當前,作為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和省級發展戰略的重要承載地,鄂州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鄂州正化繭成蝶、展開雙翼,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振翅騰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華社 incentive-icons
新華社
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
574857文章數 2414475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鄯善县| 金坛市| 邵东县| 内江市| 博客| 新沂市| 鄢陵县| 普兰县| 景谷| 佛教| 河北区| 微博| 板桥市| 南皮县| 鸡东县| 鄂托克前旗| 田东县| 靖西县| 黄浦区| 南开区| 富源县| 平南县| 湖口县| 阿城市| 马公市| 工布江达县| 刚察县| 北海市| 富锦市| 五家渠市| 天峻县| 电白县| 霍邱县| 邯郸县| 威信县| 滕州市| 通州区| 泸定县| 如东县|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