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對歷史的描寫,
“七分實,三分虛”,其中的歷史人物與真實的歷史也存在一些偏差,甚至連人物的性格與真實的歷史也有不同,例如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周瑜等,本文暫只簡要講一下趙云,余者暫時不論。
關于趙云的爭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認為真實的趙云并無大的功勞,有名無實;一類認為真實的趙云有勇有謀,堪稱時之名將。本文以《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云別傳》為依據,簡要分析如下:
一、趙云生平
“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云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于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云留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云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云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云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敵強,失利于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七年卒,追謚順平侯。”(《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一)跟隨明主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公孫瓚與袁紹槃河廝殺,趙云率領常山郡義軍投奔公孫瓚。公孫瓚派劉備協助田楷抵抗袁紹,趙云隨劉備軍出征,為劉備掌管軍中騎兵。但不久之后,趙云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云離開
公孫瓚
數年后,在鄴城與
劉備
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建安
五年(公元200年),劉備秘密派遣趙云招募兵士數百,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的部曲。劉備在汝南侵擾曹操后方失敗后,趙云便隨劉備來到荊州依附劉表。
(二)兩扶幼主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備投靠
劉表
,屯兵于
新野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表次子劉琮投降,荊州歸屬曹操,劉備軍敗于當陽長坂坡,危急之下,劉備丟下妻子和孩子而逃。趙云懷抱劉備的幼子
劉禪
,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此戰之后,劉備便任命趙云為
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
后,趙云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劉備任命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孫劉聯姻。兩年后,劉備應
益州牧
劉璋所邀,率部入川,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人留守荊州,任命趙云為留營司馬,管理軍事事務,并掌管內事。孫權獲知后,派人欲接孫夫人、劉禪回東吳,趙云與張飛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成功奪回劉禪。
(三)南征北戰
建安
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召
諸葛亮
等人入蜀作戰。諸葛亮與趙云、
張飛
等率軍溯江而上,一路平定郡縣。在攻克江州后,兵分兩路,趙云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
犍為
等郡。次年,攻取成都南面,與劉備主力合圍成都。攻下成都之后,劉備任命趙云為
翊軍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劉備兵鋒直指漢中,黃忠斬殺曹魏漢中守將
夏侯淵,劉備大軍圍困張郃、郭淮余部。
三月,曹操親率大軍爭奪漢中,解救漢中守軍殘部,屯糧北山下。趙云、黃忠奉命奪取曹軍糧草。黃忠在約定時間未回,趙云帶數十騎兵出營寨,恰遇曹操大軍。趙云突擊曹軍陣列,且戰且退,曹軍合圍,趙云力戰,突圍而出,返回軍營。得知部長張著受傷,為曹軍所圍,趙云再次突擊曹軍,并救出張著,返回營寨。曹軍追至漢軍營前,趙云令人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見此,懷疑趙軍設有伏兵,退去。趙云軍突然戰鼓齊鳴,箭弩齊發,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來趙云兵營察看昨日戰斗之處,贊嘆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至此,軍中稱呼趙云為“虎威將軍”。(詳見《云別傳》)
章武
元年(公元221年),
劉備
稱帝,不聽趙云諫言,執意東征,留趙云
都督
江州。章武二年(公元222年),
夷陵之戰劉備敗北,
由秭歸逃回永安,趙云進軍至永安,吳軍退回。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趙云升征南將軍、中護軍,封永昌亭侯,隨后又升遷為鎮東將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令趙云、
鄧芝
為疑軍,由斜谷道出兵,占據箕谷,魏大將軍
曹真率大軍攻擊。諸葛亮令趙云
鄧芝率偏軍阻擋曹真主力,而自己親率蜀漢主力
進攻祁山。趙云兵弱,初戰失利,但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損失不大。祁山之戰,蜀漢主力因馬謖失街亭被迫撤回漢中。趙云所部撤退時,被曹軍追擊,趙云親自斷后,阻止曹軍,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
祁山之戰失敗,
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云也被貶為鎮軍將軍。
建興
七年(公元229年),趙云去世。
景耀
四年(公元261年),
劉禪
下詔,謚云“順平侯”。
二、趙云成就
趙云的一生,雖未有演義中那般亮眼,但也堪稱時之名將了,理由如下:
(一)軍事貢獻
1.兩度救主
(1)長坂坡之戰
真實歷史上,雖無“七進七出”的精彩表述,對趙云保護劉禪、甘夫人自曹軍中逃脫的表現予以了充分肯定,劉備也對趙云的忠誠給予了高度評價。《云別傳》中記載:
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
手戟
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
(2)截江救阿斗
孫東吳孫權趁劉備入川時派遣船隊去劉備荊州治所公安迎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趁機帶走了劉禪。當時趙云為留營司馬,并掌管內事,獲知孫夫人攜帶劉禪逃走后,趙云及時追趕,與
張飛
一同在江面上將劉禪截回。
趙云兩度救主的表現,在蜀漢內部獲得了廣泛的認同。蜀漢后期,劉禪下詔追謚趙云時說趙云當初跟隨劉備的時候不但功績顯著,更是在艱難險阻之中救了自己。姜維等人認為趙云當時的救主行為,情義是可以貫穿金石的。
2.平定兩郡
入川作戰時,
趙云、張飛在江州分兵。趙云獨自領一軍,平定江陽、犍為兩郡。
犍為郡
是當時蜀中的大郡,與蜀郡、
廣漢郡
號稱三蜀,也是蜀中賦稅的主要來源。趙云蕩平兩郡,為平定蜀中立下大功。平定兩郡中,趙云又從成都南面,完成了對成都的合圍。
3.漢水破曹
漢中之戰的勝利使劉備集團軍事實力達到頂峰,而漢中之戰中最具影響力的除了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的戰斗之外,應該就是趙云漢水破曹軍了。《云別傳》對趙云漢水破曹的過程做了詳細的表述,詳見上文。趙云在漢水之戰中,利用騎兵的優勢,多次突擊曹軍,又巧擺“空營計”,趁曹軍撤退時,擂鼓吶喊,箭弩齊發,致使曹軍大為驚駭,自相踐踏,潰不成軍,甚至有大量的士兵墜入漢水淹死。此戰雖殺傷曹軍有限,但趙云在己方劣勢的情況下,大挫曹軍聲勢,曹軍至此不敢擅攻蜀軍,蜀軍卻開始在曹軍主力到達后逐步反擊。曹軍雖準備了半年有余,卻在到達漢中兩個月后,敗走。
4.箕谷拒敵
諸葛亮一出祁山之戰時,采取聲東擊西之策,以偏師出斜谷,吸引曹真主力,蜀軍主力出祁山,攻擊曹魏三郡。但當時蜀中名將凋零,趙云一出馬,曹真立即認為是蜀軍主力(也可以看出趙云在敵國的名氣)。曹真主力直撲趙云、鄧芝偏師,趙云兵少,不敵魏軍,但
仍斂攏敗軍固守,一戍赤崖口,一戍赤崖屯田,意在持續牽制曹真所轄大軍于箕谷使其不得西顧。
不料參軍馬謖不按諸葛亮指示,被張郃大敗于街亭。
箕谷魏軍主力聞訊,全力攻擊趙云所部,趙云親自斷后,全師而退,軍需和人員損失不大。
(二)內政貢獻
劉備入蜀之后,曾欲將
成都有名的房產、田產賞賜給諸將。趙云反駁說:“
霍去病
曾說過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現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后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該建議最終被劉備采納,讓剛剛經歷戰亂的益州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保障了天府之國農業的發展,為此后軍事力量的增強奠定了基礎。
三、名將遺憾
陳壽在《三國志》為蜀漢名將做傳時,將“關張馬黃趙”合列為一章,實際上也是肯定了趙云在蜀漢將領中的地位,但真實的歷史上,在官職上,趙云始終與關張馬黃無法相比,甚至也不如后來的魏延。在劉備稱漢中王,分封四方將軍時,拜關羽為前將軍
、假節鉞,拜馬超為左將軍、假節,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拜黃忠為后將軍。彼時,趙云仍為雜號將軍--
翊軍將軍,但是魏延卻被提拔為
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劉備稱帝之后,拜馬超為
驃騎將軍
,領
涼州牧
,進封斄鄉侯;拜張飛為
車騎將軍
,領
司隸校尉
,進封西鄉侯;升魏延為鎮北將軍。彼時,連魏延已經是名號將軍,趙云仍為雜號將軍。直至劉備兵敗夷陵的第二年,趙云才被升任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爵為永昌亭侯,隨后又升遷為鎮東將軍,才與魏延平級。
蜀軍一出祁山戰敗后,趙云在全軍敗退的情況下,雖所部全師而退,仍被降為鎮軍將軍,直到次年去世,也未升為名號將軍。但趙云去世一年后,魏延卻被提拔為
前軍師
、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趙云生前未獲高位,甚為遺憾,筆者認為,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機遇與軍功
。趙云雖跟隨劉備較早,但獲得獨自領軍的機會卻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掌內事”和護衛劉備。作為劉備、諸葛亮的親軍將領,雖然在諸將心中地位較高,但實際官職卻不高。不過,趙云仍利用為數不多的領軍機會,為自己博取了軍功。
其二,勸諫得罪同僚
。劉備剛入蜀之時,意欲將成都名宅、田產賞賜諸將,但被趙云勸止,雖為民間稱贊,同僚對此卻多有怨言,彼時提拔趙云,勢必影響內部團結。
其三,當權者有意壓制
。劉備集團派系林立,
分別是元從派、荊州派、益州派、東州派。趙云為元從派的一員,原本應獲得更多的機會,然而,當權者卻不得不維系各派系之間的平衡。劉備、諸葛亮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重用元從派、荊州派,給予益州派、東州派高位(不給實權,但需要安撫)。元從派已經重用了關羽、張飛,荊州派重用了黃忠、魏延,益州派、東州派還有諸將需要提拔高位。壓制趙云這一元從派的代表,借此可以安撫益州派、東州派。
趙云終其一生,也未獲取高位。直到去世32年后,蜀漢官方才給予趙云以符合其貢獻的客觀評價,
謚號“順平侯”。這一謚號,在蜀漢歷史上已經屬于至高的評價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