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時間5月15日至22日,在戛納電影節國際村中國館舉辦的系列主題交流會及圓桌會圓滿收官。來自海內外不同領域的電影人相聚于此,在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互動中互通有無,感受不斷發展中的東方光影的當代活力,亦探尋其在世界電影語境中的發展可能。
嘉賓在戛納電影節國際村中國館前合影
青年的自我表達,構筑世界電影未來
今年的中國館,青年電影人依舊占據話題的焦點。5月18日舉行的“青年電影人如何走上國際舞臺”圓桌會上,知名電影學者、編劇、監制焦雄屏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青年影人走向國際化的方式,即從文化認同出發,從對本土文化的真實關注出發,不斷把這樣的聲音帶入國際平臺,形成自己的論述與網絡,從而讓國際電影圈真正聽見我們華語電影人的聲音。
5月19日舉辦的“青年影人創作談:中國故事的‘年輕化’講法及其可能性”交流會,邀請本次青年電影全球推廣計劃推薦人于適和三位入圍的青年導演景一、黃綺玲、祝新共同交流創作心得。
于適表示,“中國有很多優秀的青年電影工作者,和更多優秀的中國故事,和中國年輕人視角的表達,期待被更多人看見。”他談到自己這一代的表達應扎根時代背景,用“年輕化”視角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他認為當代青年創作的優勢在于“身在其中”,無需刻意迎合群體,而是自然呈現時代特色。
“青年影人創作談:中國故事的‘年輕化’講法及其可能性”交流會
全球電影人共話“哪吒”
5月20日在中國館舉行的“揚帆出海與開門迎客:那些‘雙向奔赴’的中外電影發行成功經驗談”主題交流會上,與會嘉賓從《哪吒之魔童鬧海》出發,探討中國電影進入單片百億票房時代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響。
在法國知名電影記者與影評人Jean-Michel Frodo看來,過去四十年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不斷上升,《哪吒之魔童鬧海》代表了一種現象級的成功,以及基于此所進行的對于電影產業多樣性的思考。主營東南亞電影發行業務的Encore Films創始人、制片人Joyce Lee肯定了《哪吒之魔童鬧海》在海外的發行表現,打破了好萊塢電影長久以來對東南亞市場的發行壟斷,引發了未曾見過的觀眾觀影行為,對影院特別是IMAX廳的經營困難起到救市作用。
法國Heylight公司合伙人、資深電影發行人Boris Pugnet則分享了《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發行情況,在這部影片的發行過程中如何利用有效宣傳制造口碑效應,以及有地域針對性的宣傳物料對觀眾以及影片票房的作用,以法國觀眾為例,藝術片和好萊塢大片同樣受歡迎,但對于中國影片來說藝術路線反而比商業大片路線更加順暢。漢學家、中國電影專家Luisa Prudentino則從當下年輕導演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出發,分析他們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創作方式讓他們更強調個性表達而非集體風格。同時,對中國電影人來說,反映現實生活,從自身經驗中尋找靈感的創作很重要。
從海外發行經驗出發,掌握國際敘事是中國電影實現跨國傳播的重要方式,對國際發行的重視及針對不同地域觀眾的本土化物料制作亦能助力影片成功出海。
跟著電影游中國,構建世界交流語境
5月15日舉辦的由國家電影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跟著電影游中國”主題交流會,向來到現場的海內外影人介紹了中國館的發展歷史及其對中國與世界電影文化交流的窗口性作用,并立足中國電影不同發展階段所取得的成績說明“高質量的內容、國際化合作與戰略傳播打破文化壁壘,讓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結合成為連接全球觀眾的情感紐帶”。
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焦宏奮表示:“電影是一種影像的旅游,通過電影了解一個國家、民族、人民的生活、表達人們的情感,是一種非常具有國際化的表達。”制片人梁靜則從《斗牛》《八佰》《東極島》等影片的制作故事出發,分享用一部電影帶動當地文旅建設的實際案例。
同時,美國著名制片人唐娜和法國著名導演菲利普分別從《臥虎藏龍》和《夜鶯》的制作經驗出發,分享自己通過電影認知中國山河之美好,并鼓勵更多人到中國拍攝影片,讓更多觀眾跟著電影一起暢游中國。
“跟著電影游中國”活動現場
來源:澎湃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