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下雨,我們總能從天氣預報或媒體新聞中,聽到“降雨量達到××毫米”的說法。比如昨天(5月22日),武漢遭遇今年入夏以來最強暴雨天氣,新聞這樣描述:
全市(武漢市)24小時平均降雨量達到66.9毫米,而武昌、漢陽、硚口等部分區域,更是達到了24小時內降雨量100~249.9毫米。
枯燥的數字是不是讓人有點兒懵?降雨量中的“××毫米”到底是什么意思?降水量達到100毫米又是什么概念?
所謂降雨量,指的是降雨的多少,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和流失所積聚起來的水的深度,用毫米來表示。
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完全平整的地面上放一個開口向上的容器,落入里面的雨水既不會蒸發也不會滲漏,24小時后容器里的水深就是降雨量。
比如,武漢這次的平均降雨量66.9毫米,指雨水在完全無損的情況下,容器水深66.9毫米;降雨量100毫米,則是容器里面的水深達到100毫米。
說得再直觀一些,1毫米降雨量意味著每平方米土地接收到1升雨水,因為:1毫米*1平方米=0.001立方米,正好是1升,相當于2瓶礦泉水(500毫升/瓶)。
1毫米的降雨量看著沒多少,但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每畝地面積約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畝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
我們知道,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這樣,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畝地澆了667公斤水。據測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以此類推,100毫米降雨量,相當于100升雨水,等于每畝地澆66700公斤的水。這個級別,就有些嚇人了吧。
氣象部門根據24小時內的累計降雨量,將降雨分為6個等級:小雨(0.1~9.9毫米)、中雨(10~24.9毫米)、大雨(25~49.9毫米)、暴雨(50~99.9毫米)、大暴雨(100~249.9毫米)、特大暴雨(≥250毫米)。
關于降雨量的統計,我們聽得最多的是“24小時累計量”,日常生活中,還有“12小時累計量”“月累計量”,如果是暴雨的話,還有“小時累計量”,只是統計的“單位時間”不同而已。
當遇到類似武漢5月22日的強降雨時,我們一定要謹記:立交橋下、地下通道要繞行;避開電線桿、廣告牌;居家要檢查陽臺地漏;駕車遇到積水超輪胎1/2立即棄車……確保安全。
降雨量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但背后蘊含著對天氣狀況的精準描述,以及對人們生活和城市運行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信息。
下次聽到降雨預報時,不妨想象一下:如果預報說有30毫米降雨,就相當于每平方米土地要接收30升水。了解這些數據背后的意義,能幫助我們更科學地應對天氣變化,做好防范準備。
親愛的朋友,通過以上內容,您對“降雨量”有了一定了解吧,若還有疑惑之處,歡迎留言參與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