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 1
打“牛的”
春天里,我和插兄一同赴當年插隊時的湘潭縣花石鎮故地重游。
那天下午,我倆特地耗費兩個多小時,氣喘吁吁地登上了南岳衡山的七十二峰之一——琵琶山主峰日華峰,盡情俯瞰美景。
下山的時候,我倆選擇了北邊的一條荊棘叢生的陡峭山道,好不容易走到了山底時,兩腿發軟,便坐在旁邊一條結實的木凳上。
更愁人的是,眼看黃昏降臨,想要前往公路車站乘車,距離卻還有約2公里,怎么辦?
一籌莫展之際,我發現不遠處豎有一塊小木牌,走近一看,原來是“溫馨告示”:尊敬的游客,您下山后步行至車站途中,如果感到乏力,請坐“牛的”,每40分鐘到此一次,請耐心等候……看罷,我倆喜出望外。
沒多久,遠處果然出現了一幅“牧童騎牛”的畫面。
當這一畫面近在咫尺時,我倆看清楚了,原來是一位腦門纏著一圈厚厚棗色布巾、年紀50開外的“老牧童”,悠然騎著一頭褐色水牛。
這位老牧童走近了,動作熟練地從牛背上跳了下來,滿臉笑容地問道:“兩位,騎牛嗎?”
我倆立刻從木凳上站了起來,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于是,他將我倆剛剛坐過的木凳搬到水牛旁邊,接著右手一揚,示意我先站在木凳上,并幫扶著我騎上了牛背鞍座上,再接著幫扶插兄騎在我身后。
老牧童叮囑我倆:“騎穩了,不要慌。”然后將手中的一根牽牛鼻子的繩子使勁抖晃了一下,吆喝一聲“走嘞”,水牛便馱著我倆慢條斯理地向前走了起來。
PART 02
風景線
老牧童緊挨著牛走在右邊,一邊走一邊和我倆交流:原來這頭水牛是一頭已經九歲的雌性老牛了,它曾經為這兒的農田耕耘過,大前年這里實現了機械化種植,這頭水牛和另外一頭雌性老牛就功成身退了。
為了讓它們繼續發揮點余熱,為農家攢點兒零花錢,老牧童和另外一位農民各承包了一頭雌性水牛,從事這“做一休一”的“牛的”活兒。
從車站到山底這一單程,山勢陡峭、荊棘密布,于是游客通常在這里打“牛的”下山。
這樣一來,老牧童騎牛來迎接游客的這一幕便成了這里的風景線。
我聽了老牧童總是說“雌牛”,便不解地問道:“只有雌牛會干這活?”他答疑解惑:“雌牛性子比較溫順,干這活時不會胡來。雄牛就有點倔了,弄不好會使性子,影響游客安全。”
接下來老牧童還告訴我倆:“其實我不牽著它的鼻子,它也會老實自覺地來來去去,而且不會走錯路哩!”
我笑著感嘆:“咱們中國有句成語叫‘老馬識途’,想不到老牛也識途啊!”老牧童嘿嘿地笑了:“正是正是。”
隨后又補充:“以防萬一,還是牽著它的牛鼻子穩妥啊。”插兄又問道:“它給你賺錢,你給它慰勞什么呢?”
老牧童答:“每來去一次,給它吃點摻著酒糟的草料,它就心滿意足了。”
在“嗒、嗒、嗒”富有節奏的牛蹄聲中,我們距離公路越來越近了。
落日的余暉灑向了我們,騎在牛背上的我倆,觸景生情地哼唱起了《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這首歌曲。
當四平八穩的“牛的”到達目的地,我倆在老牧童的幫助下,重新“腳踏實地”站在了公路車站前。
在彼此一句句“再見”“謝謝”聲中,老牧童一個“鷂子翻身”又躍上了牛背,老牛“哞”了一聲,開始回首打道,暮色中一抹剪影漸行漸遠,最后消失在我倆的眼簾中。
作者:楊建明
圖片:新華社
設計:鄧薈雯
編輯:倪楊金子
策劃:李蕓聰 倪楊金子
監制:王巖 高雅
主播丨李蕓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