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已經走過了很多地方,甚至走遍了世界,但你還是應該到喀什去轉轉。品嘗一下葉爾羌河的烤魚,巴楚的羊肉和喀什的新梅、杏子、無花果。走累了,在水渠邊的樹蔭下坐下來,打個盹。你會做一個與別處完全不同的夢。”
在著名詩人、散文家周濤的筆下,喀什的美是如此獨具一格:它靜靜地坐落在天山南麓,上下千年,風煙萬里,與時俱進而又風貌獨具……
如今,這座曾經的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文旅融合中重煥光彩,更以產業興旺為各族人民鋪就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訴說著新時代的絲路故事。
圖為喀什古城景區。本報記者 梁信 攝
古城文旅“破圈”
?游走在喀什古城,人們很容易想起“生命力”這個詞。
這里的建筑是斑斕的:高臺民居土黃色的高墻與彩色的雕花門窗撞色輝映,茂盛的爬墻虎趁著人們不留神便攀滿了半個墻面。游人喜歡往一個個民居里探頭探腦看個究竟,不僅是出于對門后當地居民生活的好奇,還有對這些色彩豐富、形狀各異、工藝精細的木門窗欞的驚嘆和贊美。喀什古城氣質中的古老與夢幻,大半藏在了這些被原樣保留下來的古城建筑肌理之中。
這里的表達是鮮活的:“葡萄干爺爺的爺爺”果粒碩大、色彩繽紛地碼放在筐子里,游客們打開手機導航四處尋找“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馕”,一家名字繁瑣得可愛的馕店。深入迷宮式的街道,忽然一個轉彎,就看到浪漫巷口站滿了穿著民族特色衣服旅拍的情侶。相傳百年前浪漫巷曾有五條水渠流經,許多年輕情侶在此相識、相知、相戀。雖已滄海桑田,但這里的故事卻沒有結束。人們將這里的高低連接處修建成四個平臺和28個臺階,有決心一起走完28個臺階的情侶,也象征著一起邁上人生的新臺階。就連每家商鋪門口鋪的那張色彩明艷的地毯和碼放整齊的裝飾堆頭,也像是一句句熱情而無言的“歡迎光臨”,吸引著人們的眼光在巴扎里流連忘返。
這里的傳統文化氛圍是濃厚的:“喀什”的原意為“玉的集市”,古城里隨處所見琳瑯滿目的玉石店鋪,比在其他旅游景區顯得更理所當然;而順著寬坦的大路行走,不期然就與擁有精美造型、秀麗紋飾的英吉沙小刀,或者是從平凡泥土中捏塑誕生的土陶瓶,又或者是閃耀著金屬光澤的銅制杯碟、花紋古樸繁復的木雕在轉角邂逅。古城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是不令人失望,如今幻化為一件件精美的旅游文創產品,跟隨著游客踏上歸家的路途。
下午時分,暑氣正高,茶館就成為了不少人歇腳和避日頭的選擇。喀什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茶館最初是作為往來商隊休憩的驛站、信息交流的中心在用。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茶館已經逐漸融入了本地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喀什文化的一部分。在高臺民居的高崖土陶老茶館,一樓有兩位穿著民族服飾的樂手演奏彈撥爾和手鼓,用快樂的節奏和動感吸引外地游客和年輕人圍看拍照。登上二樓,多彩的艾德萊斯綢飄飛出樓外招呼來往的客人,茶館內設有很多炕位,炕上還鋪著橙紅色的豪華掛毯,茶客們可以盤腿圍坐于土炕上,點上一壺茶和一些點心,享受悠閑的下午茶時光。
近年來,喀什古城強勢“破圈”,以非遺活化、業態創新和科技賦能為引擎,實現了從“絲路活化石”到“現象級文旅IP”的華麗轉身。這背后,其實離不開廣東援疆力量的努力:從廣州至喀什的直飛航線、援疆旅游專列順利開通,把廣東地區的英歌舞非遺文化引入古城,為古城每日的開城儀式組建常態化的演藝團隊,點點滴滴都體現了粵喀兩地正以多維的形態進行著文化交流,共同激活這座千年古城的無限生命力。
圖為高臺民居的高崖土陶老茶館。本報記者 梁信 攝
圖為民族樂器村手工坊里的手作樂器。本報記者 梁信 攝
琴弦上的幸福密碼
在距離喀什市區十公里的疏附縣吾庫薩克鎮,有一個“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下稱“樂器村”),這個樂器村也是廣東援疆的一個項目,具體由廣州對口負責援建。民族樂器手工制作技藝在這個村里世代流傳,這里的手作樂器以選材精細、工藝精湛、音韻婉轉悠揚而聞名遐邇。早在150多年前,他們就開始家庭作坊式制作樂器。
在喀什,“慢”似乎成為了當地人的一種生活哲學。匠人們需要循著桑木和毛皮與生俱來的靈性,挑選與樂音最為契合的魂魄,經過反復的摩挲和雕琢,然后從打磨到上漆,再到千百次的校準調音,在日升月落間完成一種“慢”藝術。通常制作一把常規的都塔爾樂器,從選料到最終完成,大概需要八天的時間。
在廣東援疆的支持下,這些分散在家庭作坊中的手工藝人們得以在樂器村新建的手工作坊里一起工作,互相切磋。這里不僅為匠人們提供了一個免費制作樂器的專門場地,而且他們制好的成品還能直接擺在工坊里展示,供來樂器村游玩的旅客選購。
玉蘇甫江·居麥是這個村里的一位農民,他從八歲開始學做樂器。現在,他的家中有六畝地種植小麥,忙時他會回家農耕,閑時就做做樂器。玉蘇甫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他在家里做樂器時來購買的人比較少,而到了樂器村的工作坊后,由于這里的游客很多,他的手工樂器就更賣得上價錢。他說這個月已經賣出了三四把琴,這些琴通常按照種類和大小,價格從1000元至1800元不等。樂器村的改造實實在在地惠及了當地老百姓。
而除了工作坊之外,廣東援疆還持續投入資金為樂器村修建了民族樂器博物館等展館,并啟動了樂器村的整體提質擴容項目,不僅提升了原有基礎設施并升級外立面,還增加了民宿街、美食街、鄉村風情文化街三個街區,打造了阿凡提主題雕塑、景觀亭等特色網紅打卡點。該鎮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改造后的園區,可以全方位滿足旅客們對吃、購、游、娛等的需求;而游客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又能促進村民憑借自己的手藝在‘家門口’就業,以此提高收入,本地村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在喀什的疏附縣吾庫薩克鎮的樂器村,我們卻找回了“慢”生活的價值,也同時看到了傳統與現代元素,這種傳統文化遺產和民俗藝術,豐富了當地旅游的內容。
圖為村民吐爾洪江家的庭院。本報記者 梁信 攝
粵新情深
在這趟喀什之旅中,記者還走訪了疏附縣的一位村民吐爾洪江·蘇力坦的家。他從事民族樂器制作已有40余年,成立了一家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在廣東援疆隊的扶持下,他的手工樂器的制作和展銷區從40平米擴建到200平米,而且自家的庭院、果園、羊圈等也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改造,還設立了農家書屋。
翠綠的葡萄葉層層疊疊,為這座嶄新的院子灑下了一片干燥的清涼。艾德萊斯綢的桌布鋪滿了長桌,桌面擺上了新鮮切好的西瓜和甜瓜,碩大的玻璃盆上還有新烤出來的馕餅和馓子,還有一束插得像花一樣的冰糖。原來簡單的家現已搖身一變,成為了一方極具民族風情的小小“文旅綜合體”天地。
吐爾洪江表示,自己如今除了制作樂器有收入之外,還多了“農家樂”的收入,成為了村里收入較高的群體。他說,每年入夏后的五六月份,就會有很多游客到他的家里來,品嘗本地的烤全羊、烤包子等特色菜,也欣賞本地的民族樂器表演。
據悉,吐爾洪江他們家在接待旅游團的時候,會通過向鄰居采購馕或者酸奶等食物,以及邀請民族樂手來表演彈唱等形式,來帶動周圍村民的就業和增收。如今在其他村里,還有越來越多像吐爾洪江這樣的“致富帶頭人”陸續涌現。可以想見,未來也將有越來越多的本地農民搭上文旅發展的東風,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闊步向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