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計:3136字
閱讀預計:8分鐘
圖片
「前言」
各位客官,歡迎來到《世界奇妙物語》!阿聯酋——靠挖石油都能把國家玩破產的年代,為啥阿聯酋能把沙漠變成印鈔機?
1971年,當七個靠放羊以及挖掘珍珠來維持生計的阿拉伯酋長國聚集到一起建立國家的時候,全世界都在一旁等著瞧熱鬧:整個國家70%的人依舊依靠著騎駱駝出行(其游牧經濟占據著主導地位),石油的產量僅僅占到全球大概1%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到500美元,甚至連首都阿布扎比的路燈都需要借助外部的援助。
不過五十年過后,迪拜的哈利法塔,筆直地沖向天空;阿布扎比的主權基金,掌控著將近一萬億美元的資產(2024年數據)。這個身處沙漠的國家,人均GDP一下子,躍升到4.2萬美元(2023年數據),順利地將“資源詛咒”遠遠地甩在了波斯灣——他們憑借著石油當作起步的根基,卻開辟出一條極為不同的崛起道路。
圖片
有人問:中東產油國遍地都是,為啥只有阿聯酋能跳出“石油陷阱”?靠老天爺多給了幾桶油嗎?
還真不是!1958年,阿布扎比打出第一口油井,此時阿聯酋的石油儲量,連沙特的1/20都不到,(僅占全球5.6%)。但1973年的石油危機,讓他們突然領悟:波斯灣每天過駁近半的全球原油,與其充當“大自然的搬運工”,不如充當“全球貿易的中轉站”。
最狠的是,他們用石油美元做了一件事,這件事有些反直覺——將40%的財政收入投向基建:修建出中東最為密集的城市高速網,在迪拜漁港堆出全球最大的人工港杰貝阿里,2023年,其吞吐量達到1447萬標箱,穩穩地掐住了中東40%轉口貿易的要害之地。
更絕的是“去石油化”賭局:當尼日利亞把75%的財政收入綁在石油上,最終陷入“賣油養債”時,阿聯酋早在1976年就規定:把近一半的石油收入鎖進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
如今阿布扎比投資局握著近萬億美元,這相當于,每個公民自帶66萬“保底賬戶”(其包含免費教育、醫療以及房產福利),非石油產業占GDP的70%——別人是以石油去換鈔票,而阿聯酋則是拿石油去換未來。
圖片
有人問:本土人口僅150萬,那究竟靠什么來撐起現代化呢?難不成要靠阿拉丁神燈去變人不成?
靠的是比神燈更直接的“全球掃貨”!
阿聯酋將國家建設得好似“人才超市”般,大約90%的勞動力皆源自海外了。在迪拜金融中心內,印度的會計師在整理卡塔爾的賬目;黎巴嫩的律師在處理伊朗的合同;英國的規劃師正設計著中國的房地產項目。甚至特種警察也是從約旦以及南非招募而來了。
“黃金簽證”,更是明碼標價:醫生工程師,直接送10年居留;百萬粉絲的網紅,也能夠拿到綠卡;35萬外籍專業人才,把迪拜當作第二故鄉。
教育更是玩得很厲害:近50所國際大學聚集在迪拜,紐約大學、倫敦政經直接開設分校,本土公民大學的升學率為80%(包含技術學院),當沙特在依靠石油供養閑人之時,阿聯酋憑借“借腦戰略”憑空打造出一個“國際化人才庫”。連本地居民都調侃道:“我們的國家,是從全世界‘拼湊出來的。”
圖片
有人問:冷戰跟沙漠國家有啥關系?難道大國會往沙子里扔錢?
資金并未流失,“棋局”安排得頗為巧妙了!在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期間,阿聯酋悄無聲息地化身為“軍火交易中介”了:蘇聯的坦克,通過迪拜港轉運至伊拉克了;美國的導彈,依靠阿布扎比得以送達阿富汗了。在這十年間,外資猶如沙粒般,慢慢匯聚成金塊了,膨脹至接近300億美元。到了1991年海灣戰爭時,美軍在阿布扎比設立了后勤中心,每年創造大約20億美元的后勤合同——正是在這種美俄相互牽制的復雜局勢之中,阿聯酋成功地將戰爭威脅轉化為了“資本機遇”了。
最精明的是“安全杠桿”:允許美軍駐在沙漠,從而換取技術;與此同時,又跟俄羅斯購買防空導彈;甚至連中國的“一帶一路”,都將中東總部安置于此。
這種“誰的忙都愿意幫,誰的益處都勇于拿”的策略讓迪拜成為中東獨一份,可以同時接聽華爾街的電話和中關村的郵件的金融中心——左邊忙碌地倒騰美軍的罐裝卡車,右邊細細數著人民幣的跨境流水,沙漠里的生意之道,全都蘊藏在“不盲目選擇立場而只懂得計算賬目”的精明里。
圖片
有人問:沙特油更多、地更大為啥搞不過阿聯酋?靠迪拜塔充面子嗎?
差就差在“格局打開的方式”!
沙特將石油收入投向麥加朝覲與王室宮殿之際,阿聯酋早已把沙漠當作“畫布”展開了“地理創作”:那828米高的哈利法塔,并非僅僅是高樓,而是遞給全球資本的一張“燙金名片”——晚上燈光秀的廣告費,便足以購買一船原油;棕櫚島通過填海造出了50公里的海岸線,每平米地價達3萬美元,近乎香港維港,就這樣直接將沙漠變為了“黃金海岸線”;最為瘋狂的當屬馬斯達爾城,在沙漠中投入220億美元種植光伏板,太陽能板鋪設之廣能夠繞迪拜海岸線三圈,即便當下暫無法居住太多人,但也要為未來留下一張“零碳入場券”。
對比委內瑞拉,情況更為扎心:同樣是以賣油為生,委內瑞拉將近一半的收入,用于發放福利,如今甚至連廁紙,都需要進口;而阿聯酋卻把石油當作“啟動資金”,港口、金融、旅游這三駕馬車一同飛速發展,在1990年代,就已經口袋里有錢而不感到心慌。
當沙特仍在與OPEC+較勁“減產保價”之際迪拜機場早已成為“全球中轉站”,年吞吐量達8700萬人次,對于從北京飛往倫敦的乘客來說,有一半都需在此地換乘飛機——別人售賣原油每噸的價格,而他們售賣的則是“全球人流的價值”。
沙特輸在哪兒?
輸在“把石油當終點,阿聯酋把石油當起點”。
沙特的錢大多養了王室和補貼,阿聯酋的錢卻變成了杰貝阿里港的吊車、迪拜金融城的服務器、棕櫚島的填海機——一個用石油換面子,一個用石油換里子。
現在沙特也變得頗為精明了,搞起了“2030愿景”,并且投入大量資金去興建新城。不過阿聯酋早就把“沙漠奇跡”轉變成了全球資本的“信仰補給站”。僅在迪拜塔下的游客中心,一年便能夠收取420億美元的旅游費用,此數額甚至比某些國家全年的GDP還要高。
圖片
有人問:現在都說“阿聯酋奇跡”,到底奇在哪兒?
奇就奇在,“把沙漠變成實驗室”的這種逆向操作:論石油儲量,他們僅僅只有沙特的十三分之一;論地理條件,波斯灣中每天要通過2000萬桶油的霍爾木茲海峽,比起馬六甲海峽更為兇險;論本土人口,在1000萬人當中,只有百分之十一是本地人,甚至連軍隊都得依賴雇傭兵——但阿聯酋人偏偏就要在這片“不可能之地”上玩出花樣來。
有石油?不躺著賺錢,反而用石油美元砸基建、買人才、搞多元化;
沒淡水?直接“造淡水”,也就是海水淡化廠啦,它日產500萬噸,這比某些國家的水庫,還要大呢;
沒腹地?直接將全球當作腹地,迪拜港的貨物,能夠轉賣到500公里開外的沙特,以及1000公里之外的伊朗。
如今的阿聯酋,一半是哈利法塔那玻璃幕墻,另一半是黃金市場那傳統吆喝;在阿布扎比盧浮宮的穹頂之下,沙漠陽光,穿過7850個鏤空星孔,在古希臘雕塑之上灑下“光之雨”——這個曾被預言“活不過20年”的國家以50年時光證明:石油并非詛咒,而是野心家的啟動資金。
當其他產油國在“賣資源物價飛漲-資源枯竭”的循環里打轉時,阿聯酋早已把石油煉成了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未來的大門。
圖片
「結語」
與其說這是沙漠奇跡,不如說是“反常識的生存哲學”。
阿聯酋用行動證明:資源一直都不是束縛人的枷鎖,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選擇——當沙特將石油視作“真主的饋贈”之時阿聯酋卻把石油當作“必須用盡的啟動資本”;在委內瑞拉利用石油豢養懶漢的時候,阿聯酋則通過石油換取了全球最為頂尖的人才與基礎設施。
正如迪拜酋長穆罕默德說的:“沒人會記得世界第二,所以我們要做第一。”在沙漠里建摩天樓的從來不是石油,而是一群不甘平庸的人,把對生存的焦慮,熬成了改變地理規律的野心
石油終究會枯竭,但是這種“將劣勢當作杠桿來把玩”的智慧才是阿聯酋真正的“黑色金子”。
地圖的經緯線無法縫合所有戰壕溝壑,我的視角無法窮盡每粒塵沙,感謝有你與我一起探索
圖片
參考來源:1. 世界銀行《2023年阿聯酋經濟報告》
2. 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2024年度報告
3. 國際航運協會(ICS)《2023年全球港口績效報告》
4. 阿聯酋統計局《2023年勞動力市場報告》
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4年阿聯酋經濟評估》
6. 迪拜金融服務管理局(DFSA)2023年度報告
7.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23年阿聯酋人類發展報告》
8. 國際能源署(IEA)《2023年中東能源展望》
9. 《金融時報》《阿聯酋的“去石油化”革命》(2024年3月15日)
10. 麥肯錫公司《阿聯酋2030經濟轉型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