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和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在辦公室會晤
自今年年初再次上任以來,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多次表態將“迅速結束烏克蘭戰爭”,試圖將其打造為其第二任期內最具標志性的外交成就。但截至目前,相關談判在多輪互動后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反而引發了外界對談判策略、立場平衡及其執行力的廣泛關注。
3月4日,在囚犯交換中從俄羅斯獲釋的美國教師馬克·福格爾
多次高調發聲,承諾“迅速解決戰爭”
自1月就任后,特朗普迅速開啟與俄烏雙方的外交接觸。他在社交媒體上多次公開表示,“可以在短時間內達成停火協議”,并提出由歐洲承擔更多對烏軍援責任,釋放美方有意促成停戰的信號。
同時,美國財政部長及多位特使相繼訪問基輔、巴黎、沙特與圣彼得堡,試圖通過經濟談判、停火方案與“條款清單”等形式推進和平進程。
施壓烏克蘭,被批“讓步過多”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談判中的立場引發了一些爭議。根據多家媒體報道,美方代表在2月曾向烏方提出,若達成和平協議,烏克蘭應放棄加入北約,并考慮就部分領土“尋求政治妥協”。
這一提議在烏克蘭國內引發高度關注。總統澤連斯基多次表態拒絕在武力脅迫下讓步,強調“和平必須以主權為前提”。美方內部也出現分歧,有聲音擔憂過早施壓烏克蘭將影響其在戰場上的防御能力。
俄方立場未變,停火提議被拒
在幾輪非正式接觸中,俄羅斯方面雖未完全拒絕談判意愿,但在核心問題上始終堅持“烏克蘭去軍事化”“確保邊界安全”等前提條件。尤其是在3月與4月的多次接觸中,俄方拒絕了包括沙特、巴黎會議期間提出的“30天停火”建議。
特朗普雖對俄持續攻擊基輔表達不滿,但并未采取具體制裁行動來施壓,外界普遍認為“威脅未落地,談判牌效力有限”。
烏克蘭代表團于 5 月 16 日抵達伊斯坦布爾,與俄羅斯官員會面。
“條款清單”方案無果,外交轉入低潮
進入5月,特朗普團隊放棄此前推進的“清單式談判”方式,相關特使取消了前往莫斯科的計劃。分析人士指出,外交陷入瓶頸的根源在于雙方核心訴求差距過大,而美方的政策轉向、對烏支持態度不明也加劇了談判的不確定性。
盡管特朗普在公開場合仍強調和平愿景,但越來越多跡象顯示,其在處理俄烏事務上的主導力面臨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