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不起印度,是危險的誤判)
不久前,印度在與巴基斯坦的空中交鋒中折戟沉沙,數架主力戰機相繼被擊落,迅速引爆中文社交媒體的情緒。一時間,“摔飛機”“紙老虎”“大國幻夢”等譏諷聲不絕于耳。
誠然,印度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國尚有差距,但若將這場戰術失利簡單等同于其國家實力的全面崩塌,未免過于輕率。換句話說,輕視印度,是一種危險的誤判。
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印度已穩居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之列。2021至2024年,其年均GDP增速分別高達9.7%,7.6%,9.2%和6.5%,遠超多數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
印度的產業梯度爬升也很快。從“數字印度”到“印度制造”,印度政府正致力打造一個既能支撐本土就業、又能承接全球外包鏈條的雙重引擎經濟。
印度孟買的小吃攤擺出二維碼,以便顧客用手機支付。圖源:中國青年報援引《紐約時報》
資本風向的悄然轉變,正在重塑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從“潛力股”走向“現實力量”,印度仍需時間和錘煉,但在時代風口與戰略機遇交匯之際,緩慢積累與爆發式崛起之間,往往只隔著一個轉折點。
低估印度當下的發展節奏,恐將在其真正崛起之時,失去應對與布局的先機。
一個地緣戰略價值不斷上升的大國
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全球秩序重塑的背景下,印度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視作“制衡中國”的關鍵支點,其戰略含金量陡然上升。
首先,印度橫亙在中東能源區與東亞工業區之間,是連通印度洋和亞歐大陸的天然門戶。
從阿拉伯海到孟加拉灣,從安達曼群島到馬六甲海峽,印度的海軍正變得日益活躍,其海上存在感明顯提升。而“東進政策”與“印度洋島國外交”也使其在區域戰略棋局中收獲新的籌碼。
其次,印度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中的地位愈發凸顯。
作為美日澳印的第四角,印度既不是傳統盟國,也非北約一員,但正因其“戰略獨立性”,反而具備了更加靈活的回旋余地。西方希望通過拉攏印度,在南亞與印度洋構建一個“軟聯盟體系”,以分擔在東亞的戰略壓力。

此外,印度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在悄然擴展。
通過水資源調控、基礎設施建設與軍事援助,印度正在重塑其在孟加拉、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等國的主導地位。在中美博弈持續推進的格局中,印度的地緣角色已從“次要地帶”躍升為“大國對沖”的關鍵樞紐,其戰略位勢正由區域性強國邁向準全球性力量。
一個與中國競爭日益加劇的大國
中印關系,從來就不是一個可以輕松定義的雙邊命題。它不是純粹的合作關系,也不僅是單一的戰略對抗,而是一種纏繞著歷史糾葛、現實利益與全球格局變化的多維博弈。如今,這場博弈的烈度與復雜度正在不斷加劇。
首先是邊界問題。中印兩國橫跨2000多公里的實際控制線,每一寸土地都牽動神經。
近年來,印度在東段藏南地區不斷推進“實控轉行政”的策略,試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與行政管轄形成事實占領。而在中段與西段,印方軍力部署也日趨強化。2024年,雙方在邊境巡邏機制上達成共識,并實現脫離接觸,局勢暫現緩和。但在表面平靜背后,“非公開戰略博弈”仍在延續。
其次是在經濟與科技領域的競爭。印度正積極謀求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取代中國的地位。
盡管中國仍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但印度“去中國化”政策已持續多年。從封殺中國APP、限制中資投資,到提高對中國產品的本地替代率要求,其戰略意圖日益清晰。與此同時,印度開始加快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投入,試圖在芯片、AI、航天、能源等前沿科技領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甚至實現超車。

最后是在國際話語權上的角逐。印度頻頻在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場合高舉“全球南方”旗幟,試圖在發展中國家內部樹立主導地位,與中國展開“全球南方代言人”的戰略競逐。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發展融資、聯合國改革等關鍵議題上,印度不斷提出自己的全球議程主張,力圖塑造“獨立于中美”的中間力量形象。
如今的中印關系,正在從“合作中有摩擦”走向“競爭中有接觸”, 并可能在部分關鍵領域逐步固化為長期、結構性的戰略對峙。
對印度的輕視,或許能換來一時的優越感,但既無助于中印關系的健康發展,也難以維護我國周邊環境的長期穩定。
中印之間本有深厚的文明互鑒基礎與綿延千年的歷史聯系,不應在情緒化的敵意中,錯失本可拓展的合作空間。理性看待競爭、主動管理分歧,才是面向未來的真正成熟姿態。
延伸閱讀
隨著當地時間周三凌晨,印度向巴基斯坦展開一系列空襲,兩個核武國家之間爆發二十余年來最嚴重的交火。
印度軍方在周三上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中披露,代號為“辛杜爾行動”的打擊旨在回應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游客恐怖襲擊事件。印度武裝部隊的打擊持續約25分鐘,打擊了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9處目標。
印度方面強調打擊的目標是“恐怖主義基礎設施”,但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局長喬杜里回應稱印度的襲擊是“針對無辜平民的無端攻擊”。
喬杜里表示,印度共對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6個地點發動了24次打擊,造成至少26名平民喪生,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另有至少46人受傷,清真寺、平民區都是印度此次襲擊的目標。
沖突爆發后,聯合國、中國、俄羅斯、美國、歐盟等全球主要力量,均發聲呼吁印巴兩國保持克制,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
對于全球資本市場而言,由于印巴軍隊的軍火來源相當復雜,這次沖突也提供了另一個罕見視角。
印度戰機遭擊落傳言引發關注
巴基斯坦軍方聲稱,在沖突中總共擊落5架印度戰機,包括3架 “陣風”戰機、1架蘇-30戰機和1架米格-29戰機,另外還至少擊落了1架“蒼鷺”無人機。
周三晚些時候,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講話,重申巴基斯坦與4月22日的事件毫無關聯,并給出了更多的交火細節。
謝里夫表示:“昨夜,印度總共出動80架戰機,襲擊了巴基斯坦境內六處地點,包括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兩處目標。巴基斯坦方面完全做好了準備.....巴軍戰機沒有離開我方領空。等到印度方面剛釋放完載荷,我們就攔截了他們的戰機并擊落了五架。其中一些墜落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還有一架落在巴廷達。”
在克什米爾南部普爾瓦馬發現的飛機殘骸
目前印度政府和軍方尚未對這些說法給出正式回應。匿名印度政府官員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確認了印軍有戰機墜毀的消息,但謹慎地強調“原因尚不明確”。
軍備研究服務公司的分析師特雷弗·鮑爾表示,通過網絡上傳播的“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墜毀戰機”的殘骸照片,可以判斷殘骸為飛機的外掛油箱,可能來自印度空軍列裝的“陣風”或“幻影”戰斗機,這兩種機型均由法國達索航空公司制造。
可能受到這一消息影響,達索航空的股價周三開盤后持續走低,截至發稿時跌超2%。
法國達索航空公司股價開盤后持續走低
與此同時,多家印度媒體發布疑似巴基斯坦空軍發射的空對空導彈導引頭。導彈型號疑似為中國外銷版本的霹靂-15E空對空導彈。
印度媒體發布的疑似巴基斯坦空軍發射的空對空導彈導引頭
巴基斯坦前空軍準將兼戰斗機飛行員哈立德·奇什蒂表示,巴軍配備的“梟龍”戰機配備的機載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使其能夠更有效地使用導彈。
奇什蒂表示:“人眼只能看到幾公里遠,其余部分需要雷達而非導彈完成。”
此前受到相關傳言影響,也引發A股市場的航空工業集團板塊周三大漲。
軍火貿易來源的變革
由于印巴兩國的歷史沿革,這兩個國家的軍火貿易變化,也凸顯出地緣局勢的不斷洗牌和重構。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在過去幾十年里,印度顯著減少了采購俄羅斯軍火的比例,從本世紀頭十年超過70%降低至36%。在過去4年里,印度采購法國、以色列和美國的軍火比例分別上升至33%、13%和10%。
在過去幾十年里,印度顯著減少了采購俄羅斯軍火的比例
同樣自阿富汗戰爭結束后,巴基斯坦的絕大部分軍購也已經轉向中國。在本世紀頭十年中期,中國僅占巴基斯坦武器進口來源的38%,而過去四年這一比例已升至超過8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