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
以“跨媒介視域中的民間文學”為主題的
海峽兩岸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論壇
在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開幕
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廈門市石室書院)、廈門市社會科學院承辦,《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民間文化論壇》編輯部協辦。
論壇旨在加強兩岸文化認同和學術交流,推動中國民間文學與民俗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助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來自海峽兩岸40余所高校、研究機構及社會組織的近80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安德明、臺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王三慶、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小剛、臺灣苗栗縣鄉土文化學會董事黃鼎松、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姬侃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初雨主持。
安德明指出,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翼,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具有強化人們歷史認同與群體認同的重要功能。海峽兩岸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一脈相承,大量為兩岸人民所共享的標志性符號,是增強兩岸文化認同、強化兩岸人民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紐帶。兩岸學者與實踐工作者多年來通過不同形式的交流,增強了兩岸文化共同感、促進了學術發展,也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嶄新的活力。他希望此次論壇的舉辦能夠匯聚兩岸學者的智慧,助力探索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傳承發展及學科建設的新路徑,增強兩岸學者的中華文化自豪感和責任感,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作出貢獻。
王三慶表示,每次踏上大陸的熱土,總能感受到飛速的進步,讓人眼前為之一亮,臺灣專家學者應該都能感受到大陸的進步。他指出,當今的國際競爭讓人們看到了東方文化和制度的優勢所在,“東升西降”是必然趨勢,文學與文化研究者大有可為。
張小剛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發展中華文明、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根基和不竭動力。敦煌藏經洞中出土的古文獻有大量民間文學和民俗文化的內容,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他肯定廈門作為兩岸交流前沿陣地的地域文化優勢,期待論壇取得豐碩成果,并呼吁以文化為橋,以學術為媒,共同探索中國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的未來之路,為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黃鼎松表示,作為來自臺灣苗栗縣的客家人,時隔二十年再來廈門,對廈門一日千里的發展印象深刻??图蚁热硕珊5脚_灣已經300多年,保留了非常淳樸的客家文化。很高興看到此次論壇有多篇論文從不同面向討論客家文化,如客家歌謠的發展、客家祭祀的活動、客家伙房建筑及相關民俗活動等。經過多方努力,客家文化保護與研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希望客家文化能夠在臺灣得到更好的傳承。
姬侃指出,廈門海滄作為成立最早、面積最大的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在對臺交流合作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兩岸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交流方面,海滄亮點頻出、成果豐碩。他強調,此次海峽兩岸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論壇恰逢其時、意義重大,為兩岸學者搭建了一個高規格、高水平的交流平臺。他表示,海滄將一如既往地發揮對臺區位優勢,持續深耕兩岸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交流領域,當好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來自海峽兩岸的8位專家學者立足各自專業視角,圍繞大會主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安德明研究員指出,中國民間文學學科的形成發展得益于“大文學觀”的確立,這一肇始于五四時期、在1949年后得到全面發展和貫徹的整體文學觀,將書面與口頭、漢族與少數民族、古今中外的文學思想與文學理論平等對待。而民間文學得到普遍重視,相關研究的成熟,也推進了文學整體事業的完善。民間文學研究者要“回歸”大文學立場,唯此方能拓展民間文學學科發展空間。
王三慶教授基于對中國、意大利、日本的文獻、口述記錄及田野調查資料的比較研究,以及將明代工尺曲文轉譯五線譜的實踐,探討了宋元戲文《劉文龍》在民間文學中的傳演及唱曲轉譯問題。
山東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以對臺灣賽夏人矮靈祭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參考海峽兩岸學者關于矮靈祭研究的成果,回顧了百年來學術界對于矮靈祭的調查與研究歷程,矮靈祭的傳承與保護,以及相關早期研究突顯的學術倫理問題對于當前大陸非遺保護的啟示等。
臺灣東華大學劉惠萍教授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所保留的“列女故事”材料,討論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的互動問題,認為在漢代畫像中的許多“列女故事”,可能并非直接源自《列女傳》,而是來自民間流傳的“看圖講故事”傳統。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李豫閩教授指出,明清福建漳州泉州先民將民間工藝傳播至臺灣,歷經數代,手工藝行業或工藝生產均保留著與原鄉相同的習俗。大量的行會行例,是中國傳統社會合群結社觀念的體現,是“禮樂教化”思想影響下的兩岸社會生活的投射,其中深刻體現著兩岸文化密切互動的印跡。
臺灣政治大學蔡欣欣教授通過記錄三位資深藝人的表演實踐,揭示“站頭”即程式化的表演套路在“活戲”演劇傳統中的核心作用和傳承機制。她指出,系統采集、整理“站頭”并轉化為教材,既能傳承技藝,又能為當代創作提供資源,助力實現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化和創新。
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黃曉娟教授認為,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相互依存又存在張力的動態互動,是經典文學作品成為典范性的關鍵所在,而民族文學經典的當代傳承與傳播,是口頭傳統與書面文學不斷對話、博弈與融合的過程。
臺灣苗栗縣鄉土文化學會黃鼎松董事提出,在臺灣客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客家伙房正面臨著建筑維護、產權糾紛及代際觀念差異等諸多傳承困境。他呼吁相關文化單位盡快賦予具有文資條件和價值的伙房以文資身份,避免古屋損毀消失。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還將圍繞“大眾傳媒與民間文學”“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的關系”“人工智能時代的民間文學”“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等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的前沿問題展開深入交流和研討。
點贊、在看、轉發
大伙兒互相提個醒
一審:彭建文
二審:王慶平
三審:莊梅芳
資料:海滄區委臺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