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辦公室最近流行“卷睡眠”
隔壁工位的小周說他現在每天只睡5小時,靠咖啡撐著趕項目
新來的實習生小林跟著學,結果周一開會時直接趴在鍵盤上打呼。
大家一邊笑小林,一邊又羨慕得很:“為啥有人天生睡四五個小時就夠?我睡九小時還困得睜不開眼?”
要說這事兒,我先給你們講個真事兒。
我表姐家有對母女特神奇:阿姨每天凌晨四點起,給全家做早飯、遛狗,白天還能去社區跳廣場舞 女兒更絕,高三時每天只睡6小時,照樣考進了985。
我當時特好奇,問阿姨是不是從小逼女兒“練少睡”?
阿姨直擺手:“沒有沒有 她打小就醒得早,哄都哄不了叫她早睡覺,我們倒想讓她多睡會兒”
后來查了查才知道,這種“天生少睡”的人,是被科學認證的“短睡者” 感覺真的有點像是超能力了 睡得少 意味著可以比別人多一些生活時間
美國加州大學的傅嫈惠教授團隊研究了十幾年,發現短睡者們身上有“短睡基因”
比如2009年發現的DEC2基因
普通人晚上這個基因會“踩剎車”抑制清醒激素(食欲素),讓人犯困 但短睡者的基因“剎車”松,清醒激素一直在線,自然睡得少還不困。
后來他們又陸續找到了ADRB1、NPSR1這些“清醒幫手”基因,甚至在小鼠身上做實驗,發現帶這些基因的小鼠也睡得少、精力足
可問題來了:普通人能學他們“練少睡” 逼自己進化出這種基因嗎?
哈佛醫學院的科勒曼教授說得直白:“睡眠需求是天生的,和基因、年齡綁得死死的。”就像有人天生酒量好,有人沾酒就臉紅 你硬要學酒量好的人多喝,最后只會醉得更慘。
如果強行壓縮睡眠,表面上是“習慣了”,其實是身體在硬扛:白天靠咖啡、濃茶撐著,晚上躺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長期下來,腦子反應變慢(科學家“連續24小時不睡,認知能力和醉駕差不多“)、激素亂套(容易胖、血糖高)、免疫力下降(三天兩頭感冒)。
那時間不夠用咋辦?與其硬“卷”睡眠時長,不如“卷”睡眠質量。我總結了幾個親測有用的招兒:
1. 固定作息比“補覺”管用:哪怕周末也別熬夜到凌晨,早上多睡1小時,比熬夜后補3小時更精神。
2. 睡前1小時“斷電”:手機、平板的藍光會騙大腦“天還沒黑”,換成看紙質書、聽輕音樂,躺床上更容易著。
3. 給床“挑環境”:臥室盡量暗(遮光簾安排)、安靜(耳塞或白噪音機)、溫度18-22℃最舒服,像裹著被子睡在春天里。
4. 白天動一動:下午抽20分鐘散步、跳繩,晚上深度睡眠會變多——深度睡眠是“快充模式”,5分鐘頂淺睡頂小時。
說句實在話 我以前也總想著“少睡兩小時就能多干好多事兒”
結果效率低、記性差,反而耽誤事兒。現在調整了作息,每天睡7小時,白天精神頭足了,工作半小時頂以前1小時,反而省時間。
所以咱們普通人沒必要硬學“天生短睡者” 人家是基因開了掛 把現有的睡眠“質量”提上去,一樣能過得精神又高效。
畢竟 身體才是最誠實的,你對它好,它才會好好幫你干活兒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