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說了嗎?美國財長貝森特近日公開放話,稱如果中美關稅戰持續惡化,美國可能會對中國實施"禁運"!這個消息一出,很多人都懵了:禁運?這不是冷戰時期的大招嗎?美國真敢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玩這一套?
更讓人驚訝的是,早在兩個月前,就有分析預測到了這一幕!美國到底想干什么?中國如何應對這種可能性?全球貿易會因此重組嗎?
關稅戰只是開胃菜?美國真正的大招還在后面
首先,我們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近期,特朗普政府不斷在關稅問題上對中國施壓。特朗普本人甚至在"空軍一號"上放話,除非中國做出"實質性讓步",否則不會取消對華加征的關稅。而更令人瞠目的是,美國財長貝森特近日在CNBC的采訪中竟然直言不諱地表示:"我們口袋里還有一套升級對抗的方案...如果局勢持續惡化,美國可能對中國實施禁運。"
要知道,禁運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近乎"經濟核按鈕"級別的措施。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官員還是第一次公開提出可能對中國實施禁運。
按照貝森特的說法,中國對美出口是美國對華出口的5倍(實際數據是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約5000億美元,美國對華出口約1500億美元,比例約為3.3:1),暗示在貿易戰中中國損失會更大。但問題是,貿易戰和禁運完全是兩個量級的事情!這就像從"互相加稅"一下子升級到"斷絕貿易往來",中間跨越了好幾個臺階。
為何有人能提前兩個月知道美國的算盤?
有意思的是,這個"禁運"威脅其實早有預兆。據報道,早在今年2月,就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之所以急于推動俄烏停火,一個重要原因是希望拉攏俄羅斯,為可能對中國實施的貿易封鎖做準備。
這個分析很有意思,它指出美國"遏華"有兩條路徑:一是"引爆臺海危機",通過代理人戰爭打斷中國發展;二是"切斷中國的海上貿易和能源進口路線"。而第二條路徑,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禁運"前奏。
美國禁運的“前哨戰”已經打響?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美國似乎真的在為可能的禁運做全球布局。
首先是俄羅斯方向。特朗普上臺后,積極推動俄烏?;穑@背后除了兌現競選承諾外,是否還有拉攏俄羅斯的考量?畢竟,俄羅斯不僅是能源大國,也是中歐班列的重要過境國。如果俄羅斯與美國關系改善,中國的陸上能源通道和貿易路線可能面臨不確定性。
根據數據顯示,中歐班列約有近九成的貨物要途經俄羅斯境內。但是,最近中國加強了與阿塞拜疆的合作,開始發展"中間走廊",似乎要繞過俄羅斯的路線。這是巧合嗎?還是中國已經察覺到了風險?
其次是南亞方向。萬斯訪問印度后不久,印巴邊境緊張局勢升級。如果印巴發生沖突,中巴經濟走廊將受到嚴重影響。據報道,中巴經濟走廊總投資額約620億美元,是中國"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這條走廊為中國提供了通往阿拉伯海的直接通道,繞開了馬六甲海峽。如果這條通道受阻,中國的能源安全和貿易多元化戰略將受到挑戰。
再看中東方向。特朗普政府對伊朗施壓力度明顯增加。伊朗不僅是中國重要的石油供應國,也是連接中國與中東的重要陸上通道。如果伊朗被迫向美國妥協,中國通過陸路獲取中東石油的難度將大大增加。
2023年,中國從伊朗進口原油約8000萬噸,占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15%左右。更重要的是,中伊之間的能源貿易很大程度上繞過了美元結算系統,這對美國的金融霸權構成了挑戰。
最后是海上通道。據報道,美國近期增加了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軍事部署,并將B-2戰略轟炸機調派到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這些舉動強化了美國對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航道的控制能力。
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約25%的全球貿易和80%的中國原油進口經過這里。如果美國真的實施"禁運",控制這些咽喉要道將是關鍵一步。
禁運是什么威力?美國曾多次使用這一招
說到禁運,這可不是什么新鮮招數。美國在歷史上多次對其他國家實施過禁運,效果卻各不相同。
最著名的例子是對古巴的禁運。自1962年起,美國對古巴實施全面經濟禁運,直到今天已經持續了60多年。這一禁運使古巴經濟損失高達約1.3萬億美元。然而,禁運并沒有達到美國預期的政權更迭目標,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古巴政府的合法性。
再比如對伊朗的禁運。美國自1979年起對伊朗實施各種形式的經濟制裁,特別是2018年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協議后,制裁力度大幅提升。數據顯示,伊朗GDP從2017年的4450億美元下降到2020年的1920億美元,幾乎腰斬。伊朗貨幣里亞爾兌美元匯率從2018年的4.2萬里亞爾兌1美元,貶值到現在的42萬里亞爾兌1美元,貶值了10倍。
但中國既不是古巴,也不是伊朗。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規模、產業鏈完整性和國際影響力,都遠超這些國家。這表明,對中國實施禁運不僅會傷害中國,也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
中國早已未雨綢繆?
面對可能的禁運風險,中國似乎并非毫無準備。
首先是能源供應多元化。中國積極發展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建設了中俄東線、中亞天然氣管道等多條陸上能源通道。2023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1.07億噸,同比增長24%,超過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這些陸上能源通道不受海上封鎖的影響。
其次是貿易路線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海上航線,中國積極發展中歐班列、中老鐵路、中巴經濟走廊等陸上貿易通道。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連接了亞歐非60多個國家,為中國提供了多元化的貿易選擇。
再次是產業鏈本土化。中國在芯片、航空發動機等關鍵領域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努力打破"卡脖子"局面。華為在美國制裁下仍能推出搭載自研芯片的新款手機,就是這種努力的體現。
最后是國際關系布局。中國與全球17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還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多邊主義和經濟全球化。這種廣泛的國際關系網絡,為中國應對可能的禁運提供了外交緩沖。
中美對抗真會到“禁運”這一步嗎?
盡管美國財長放出了"禁運"的狠話,但實際操作難度極大。
全球經濟高度互聯。美國對中國實施禁運,將嚴重影響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數據,中美貿易支持了美國約230萬個就業崗位。蘋果公司90%以上的產品在中國組裝,沃爾瑪30%的商品來自中國。禁運會導致美國物價上漲、就業減少,政治代價高昂。
國際社會未必會配合。與冷戰時期不同,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歐盟、東盟等經濟體與中國有著密切的經貿關系,不太可能配合美國對中國實施全面禁運。2023年,中國-東盟貿易額達到9781億美元,中國-歐盟貿易額達到7477億美元,這些經濟體不會輕易放棄中國市場。
禁運違反WTO規則。美國作為WTO創始成員,如果無視多邊貿易規則實施單邊禁運,將嚴重損害國際貿易秩序和自身信譽。
因此,美國財長的"禁運"言論,更像是一種戰略施壓,而非即將實施的政策。它反映了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意圖,但實際執行面臨巨大障礙。
中美關系何去何從?
展望未來,中美關系可能繼續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搖擺,但全面"禁運"的可能性不大。
一方面,兩國經濟深度融合,"脫鉤"成本高昂。中美貿易額在2023年仍達到6640億美元,相互投資存量超過2300億美元。雙方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上也有合作需求。
另一方面,地緣政治競爭將長期存在。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具有鮮明的競爭色彩,關稅戰、技術限制等措施可能繼續存在甚至加強。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既不低估風險,也不過度反應;既要做好最壞的準備,也要爭取最好的結果。不管美國口中的"禁運"是虛張聲勢還是真有其事,中國都已經在全球布局、產業升級、科技自立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準備。這場博弈的結果,或許并不完全取決于美國的意志,而是取決于中國自身的實力和戰略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