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十年禁漁進入第五年,在近期多地開展的科研監測中,珍稀魚類出現頻率提升明顯。
云南水富地處長江上游,據水富市委宣傳部微信公眾號5月21日消息,近期,水富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多家科研單位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云南水富段)的魚類資源開展監測調查,發現珍稀魚類頻繁現身。
科研人員連續兩天監測到5條國家一級保護物種長江鱘,其中最大個體體長126.7厘米 微信公眾號微水富 圖
監測期間,科研人員連續兩天監測到5條國家一級保護物種長江鱘,其中最大個體體長126.7厘米。同時,國家二級保護物種胭脂魚和巖原鯉也高頻次、多數量地出現,成為水域生態持續向好的有力佐證。本次調查還新記錄到短須裂腹魚、齊口裂腹魚、中華金沙鰍等物種,進一步豐富了該水域的生物多樣性。
該水域累計記錄漁獲物70余種
據當地介紹,自2023年開展系統監測以來,該水域累計記錄漁獲物70余種,許多曾經罕見的珍稀魚類重現,表明河流生態系統營養結構正逐步恢復。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的第五年。隨著禁漁工作深入推進,水富市嚴格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長江上游(云南水富段)水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魚類種群結構持續優化,珍稀魚類的出現頻率明顯提升。
在四川瀘州,江陽區轉產漁民王彪5月23日協助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聯合開展魚類采樣監測時,一網拉上來67條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
科研捕撈上岸的部分魚類 瀘州融媒 圖
據瀘州融媒報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汪登強介紹,這次科研捕撈,長江瀘州段共監測到魚類18種153條,共計27.6公斤,其中長江鱘67條。個體最大的長江鱘長1.01米、重5.69公斤。這是近年來長江魚類采樣監測中,捕獲魚類總數較多且捕獲珍稀魚個體較大的一次。
長江瀘州段共監測到魚類18種153條
上述報道稱,瀘州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所。過去,因過度捕撈,陷入“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20世紀90年代,瀘州漁民一年可捕到三四條長江鱘,但后來多年都難捕到1條。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捕。瀘州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長江干流橫貫全境136公里,占川江段的61%。為了護魚,瀘州設立了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目前,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國科學院水生所開展的水生生物資源調查監測結果顯示,長江監測魚類較禁捕前增加13種,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有了提升。其中,重點保護物種長江鱘、胭脂魚等出現率分別由禁漁前的0%和8.3%分別提升至21.92%、15.07%。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蘭松表示,經過4年多的休養生息,長江魚類資源恢復明顯。瀘州市農業農村局漁政科負責人譚巧稱,如今在長江瀘州段,時常可見魚兒成群游動、躍出水面的情景,珍稀特有魚類種群數量正逐漸恢復。
稍早前的5月11日,在長江下游泰州高港段,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科研人員開展長江干流刀魚資源監測,為長江禁捕效果評估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據微信公眾號“泰州高新發布”消息,隨著漁網慢慢拉出水面,一條200多米長的漁網,先后監測到90多條刀魚。“從4月上旬就開始資源監測工作,最多的一次,一網200多條。”現場參與監測的護魚員王福友說,“我原來是高港的一名漁民,后來轉產當上護魚員。禁捕前幾年,一網捕不了幾條,現在刀魚這么多,說明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已有了成效。”
消息稱,自2021年以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已連續4年對長江泰州段進行刀魚資源、水生生態資源監測。據科研人員介紹,今年漁獲物明顯比前幾年多,個體也比較大。特別是刀魚個體明顯比禁捕前大了不少,表明這片區域生物資源呈現持續恢復態勢。
在長江干流之外,來自江西吉安《井岡山報》5月14日的消息稱,長江流域旗艦物種鳤魚20余年首次現身贛江峽江段。
消息稱,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近期在贛江峽江段開展野生親本特許捕撈工作時,意外捕獲一尾體長37.5厘米,體重約276克的極危物種鳤魚,這是贛江20多年來首次記錄到鳤魚。鳤魚,古稱“鳤鲌”“竹魚”,背鰭似利劍、鱗片如青玉,與鯮、鳡并稱“長江三劍客”。作為洄游性魚類,鳤魚對水質極為敏感,幼魚需溯游至通江湖泊育肥,成魚則洄游至江河激流段產卵。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過度捕撈、水利阻隔、棲息地破碎化等問題,導致鳤魚種群數量銳減98%,一度被認為“區域性”滅絕,在2016年被列入《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極危等級。
圖為鳤魚 江南都市報 圖
江西省水生生物資源調查監測吉安站站長劉文玉表示,此次贛江峽江段驚喜發現極危物種鳤魚令人振奮,這有力印證了贛江吉安段禁捕退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等舉措成效顯著,為水生生物營造了良好生存環境。
長江支流湯溪河江口段魚類資源也有變化。
據重慶市云陽縣融媒體中心5月22日消息,連日來,西南大學科研人員在長江支流湯溪河流域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和生態環境調查工作,為長江禁捕效果評估提供科學數據支撐。據監測,該河段已記錄到32種魚類,其中包括7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重口裂腹魚。數據顯示,除重口裂腹魚等瀕危物種種群數量有所恢復外,長江鱘、胭脂魚等珍稀物種的出現頻率也有所提升。
目前,長江云陽段已監測到150種魚類,水生生物資源量較禁捕前明顯增加,魚類種群結構也有所改善,長江鱘、胭脂魚、巖原鯉等珍貴瀕危物種漁獲比例增高。云陽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監測數據表明,水生生物多樣性呈恢復趨勢,重點保護物種數量有所增加,但生態系統完全恢復仍需持續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