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賀強 黃杰 通訊員 張增峰 寧津瑜
【題記】
近日,民權縣喜訊頻傳:繼2025年4月23日榮膺"全國雙擁模范縣"后,在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這座豫東小城再獲"全國文明城市"殊榮。兩塊沉甸甸的"國字號"招牌,凝結著當地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的接續奮斗,見證著軍民同心、干群同向的生動實踐。
雙擁傳承:紅色熱土寫就魚水新篇
作為革命老區,民權縣把雙擁基因融入城市血脈??h委縣政府堅持"換屆不換方向,換人不換責任",連續15年將雙擁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構建起"書記縣長掛帥、軍地聯動、全民參與"的工作體系。從4800萬元打造國防教育綜合體,到2億元推進人防工程;從現役軍人父母免費體檢政策,到"兵支書"占比超三成領跑全省,民權用真金白銀與真情實意澆筑雙擁沃土。特別是“民權艦”命名工作持續跟進、"雙擁號"衛星升空等創新舉措,讓傳統雙擁插上科技翅膀,實現"地上有傳承、天上有見證"的雙向奔赴。
文明接力:久久為功繪就幸福底色
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路上,民權縣堅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績觀。歷屆班子錨定"生態宜居、人文和美"目標,將文明城市創建與民生改善深度融合:駐軍部隊千畝"雙擁林"染綠黃河故道,軍地共建推動19個鄉鎮完成全國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站創建,"最美退役軍人"評選帶動10萬群眾參與志愿服務。從背街小巷改造到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從"全城讀經典"活動到"文明積分"治理模式,點滴積累終成文明碩果。
接續奮斗:兩張答卷詮釋初心使命
雙擁與文明的雙重榮譽,背后是民權黨員干部的初心接力。無論是建立"退役軍人創業孵化基地"解決900人就業,還是創新"衛星物聯網+雙擁"教育模式覆蓋95%以上群眾;無論是縣鄉村三級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還是"軍娃入學綠色通道"惠及千余家庭,民權始終把"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現任縣委書記王靜嫻所言:"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服務人民的新起點。我們將繼續握緊接力棒,把民心工程一茬接著一茬干實。"
如今的民權,雙擁主題公園里紅旗招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書聲瑯瑯,軍民攜手種下的梧桐樹已蔚然成蔭。這片承載著"民權"厚重內涵的土地,正用堅守與創新書寫著新時代的答卷。
【記者手記】
走訪民權,最難忘的不是滿墻的榮譽證書,而是一個細節:縣委辦公樓走廊里,歷任書記縣長的工作筆記被裝訂成冊,扉頁寫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座小城的“雙冠”奇跡,沒有“短平快”的速成套路,只有十五年如一日的“笨功夫”——把雙擁刻進基因里,把文明種在人心中。當各地追逐流量時,民權選擇用“接棒者”的定力,把一張藍圖繪到底?;蛟S,真正的“頂流密碼”,就藏在那句老鄉們掛在嘴邊的話里:“干部肯扎根,日子才有奔頭。”如今,黃河故道的梧桐又添新綠,這座城的奮斗故事,依然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